为向投资者揭示风险、减少理财产品纠纷的售前风险测试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
由于银行"收益门"事件,去年4月,银监会发文对理财产品销售进行整顿,其中,银行应在"了解你的客户"基础上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被管理层所强调。目前,销售银行理财产品前进行风险测试已在各银行普遍执行,但记者日前走访部分商业银行网点后发现,风险测试这道防火墙在一些银行网点"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上海浦东八佰伴商场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记者以普通投资者身份表示,准备拿5万元投资一些收益相对较高、较稳定的理财产品。该网点的理财客户服务人员给记者推荐了一款预期5.26%的年化收益、投资起点5万元的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在记者咨询过程中,该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提到,记者如欲购买该款理财产品需进行风险测试。随后记者主动提出:"现在是不是有规定,购买前要做风险测试的?"该工作人员拿出一份"个人客户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表"给记者,"这个测试其实也就是走走流程,没多少实际用处。"
"像这款产品,本身就属于保本、稳健型的,对基本没有风险的产品来说,进行风险测试显然是多余的。"该人员表示。
她表示,一般他们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推荐适合投资者的产品,如果评估的结果显示他是保守型,但如果客户本人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坚持购买这类产品,还是会尊重客户的需求,只要客户本人签字即可。
"削足适履"?
通过上周对部分上海中外资银行多家网点的调查,记者发现,风险测试在这些银行网点基本上都是例行公事,甚至少数网点还有代客户填表的现象。记者还发现,不少银行工作人员是推荐完理财产品之后,再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如果投资者自己想要申购某款理财产品,但测试结果不过关,不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工作人员甚至会让他重新填一份风险测试的表格。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银行对于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并不熟悉,仅凭几张纸上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客户仓促之间填好,就来判定其适合买哪些产品,其科学性确实也有待商榷。但这一方式的确能够帮助银行增加对客户的了解,在理财产品"收益门"事件之后,监管层推出这一举措的目的,正是要规范银行的销售行为,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如今,在实际执行中,这一举措流于形式,甚至为了销售某款产品而量身定制相应的风险测试结果,给未来理财产品市场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针对此类现象,记者采访了光大银行上海分行首席理财师徐儒欣。
"银行的风险测试题目,就是根据客户的投资意愿、是否有投资经验、能承受多大的损失等设置的,根据测试结果,判定客户属于保守型还是激进型,银行人员再针对客户的风险承受类型,向其推荐适合的产品。客户买产品前进行风险测试是必须的。"徐儒欣说。他表示,银行迫于销售压力,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对风险重视不够。很多客户都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去买它们的理财产品,一旦出现大风险,银行形象会受到重创。对于投资者,更是一大创伤。从银行到监管层都应加强监管。这么做,也是避免去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门"事件重蹈覆辙所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