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秘感与权威的迷信该停止了。
我的手机常常接到来自奇怪区号的电话,电话中反复询问:请问您最近股票做得怎么样?只要回答一句话,对方就会向你推荐"市场上最专业的投资组合",继而推荐代客理财业务。
一开始,我还耐心地和他们交谈,但说来说去,他们无非两点:"专业的投资组合"和确凿的业绩保证,如果继续追问,他们只会反复强调这两点。大概出于创业期成本的考虑,他们的业务员大部分连话都说不清楚。基于对骗子创新意识的失望,现在通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我会一言不发地挂掉。
我感到奇怪:他们能骗到哪些人呢?答案很快就有了,我的一个叔叔,他受过大学教育,做过中等规模的生意、在中国和美国都呆过。他这样并不轻信他人的人,一次无意间告诉我,通过这样的电话,他开始了"委托理财"的生涯。这不得不让我对骗子们的水平刮目相看。而且,哪怕金融危机时期,这样的电话也没减少。
我只能说,"专业人士"能够找到自己的生意做。或者换种说法,一种套路总有一种适用人群--当然,鉴于他们是金融行业人士,我应该慎重地称呼它为--盈利模式。
他们的模式其实简单:强调"专业操作"、强调稳定而可观的盈利。于是,总有特定人群入瓮,哪怕聪明如我的叔叔。做过商人的他有时候反而会把冒险视为一项技能,而对于太陌生的领域则失去判断力。
叔叔的这笔投资当然是亏损了。他对自己参与过这样的"金融试验"再也绝口不提。但是,最近我找到一个可以宽慰他的例子。我准备告诉他大名鼎鼎的麦道夫"世纪大骗局"的例子,也许能让他稍微高兴一点儿。
麦道夫的一夜成名是因为,这位前纳斯达克交易所****、70岁的老头儿--栽了。
他在1960年成立的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管理的资金,长年拥有两位数的回报纪录。但在2008年12月,在金融风暴中面对巨大赎回压力的麦道夫,对前来调查的联邦调查局官员承认这不过是另一个庞氏骗局。但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庞氏骗局:其损失估计已达500亿美元以上。
麦道夫案件曝光后,我最关心他的受骗者清单,还真有这么一份。在庞氏骗局里,受骗对象都是意大利移民和可怜的老百姓,而麦道夫呢,恭喜他的进步:他的专业在于,被他洗劫一空的对象也是专业的商业精英:名单的第一位,投入75亿美元的是一家专业资产投资公司,它的下面排列有8家资产管理公司;其余是银行,西班牙银行投入了30亿美元,下面有英国、瑞士、澳大利亚国家银行等,都是专业重量级选手。
这样看来,麦道夫完全有资格获得金融界"最具震撼力人物奖"。他提醒人们应该颠覆对所谓"精英"、"专业人士"的看法。
在互联网行业,有些公司请黑客来专门攻击自己设计的系统,以便找到弱点再提防。而金融行业没有设立这样的职位,庞兹、麦道夫们"自觉"担任这个角色,而且"自觉"地定下自己的报酬--拿得是多了点儿,但毕竟也是有高智商,还勇敢地承担高风险的人才可能获得的失败的风险。
如果暂时不考虑投资者们的眼泪和被摧毁得支离破碎的生活,麦道夫这类成功的骗子就像是"清理剂",他们殚精竭虑布下罗网,女妖一样唱着"钱币叮当响"这首世界上最动听的歌,引诱贪婪者、不理智者,随时给人们看到自己弱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