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想要生存与发展,"搞大"为先。市场火爆时,靠"三大":大行情、大渠道、大忽悠;市场疲弱时,还得靠不断发新基金。
A股虽说总体回暖,但仍如同大病初愈般地虚弱,超过2%的短期回调,时不时地敲打投资人的神经。面对"俯卧撑"行情,基金行业两类经理人的心态差异很大:新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期望回调来得猛烈些、更猛烈些,好让刚募集的资金在相对低位建仓,为今后业绩排名筑个好底;而奔赴在各地的基金销售人员则天天祷告行情"维稳",因为"买涨不买跌"是市场铁律。
今年以来,基金销售似乎走出了凄惨境地。报上又能看到新基金扎堆"热销"、并且不必延期就能成立的好消息。但要是跑一跑银行网点或券商营业部,你会纳闷:没见有人买啊?那些基金都是谁买走的呢?
弱市销售新基金,银行祭出两大法宝:一是把基金销售当政治任务,以致出现银行系基金持有人结构中,竟以大股东银行内部员工为主的特殊现象;二是高额奖励,除基金公司给予利益分成,再从相关业务收入中拿出一块补贴给基金销售,券商高招则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先把手续费统统让给大户,再从股票交易量中分一杯羹。几乎没有哪家指望在这时发基金,一年内还能挣钱的。而由银行、券商主动出击组织来的、"求"来的投资人呢?这边"逼"基金公司出具法律不许可的"保本承诺函",那边跟代销机构一天一天、一分一厘地计算资金成本价格,全然忘记了5000点时连夜排队、托关系、贷款买基金的勇敢精神。
这种尴尬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值得庆幸的是,我看到经历过完整一波牛市与熊市轮回的人们,比没有经历过完整一波的人们成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