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测试为何遭轻视
最近,中国内地企业家身陷金融衍生品的消息不断被公之于众,中信泰富巨亏150亿元,曾荣膺内地首富的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巨亏7.4亿元。
这些变故都源于银行推销的一种投资理财项目。
为此,银监会加强了对银行理财市场的监管,并于去年4月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健全产品设计管理机制,建立客户评估机制,加强银行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等工作。
按照要求,银行客户经理应该针对客户的风险承受类型,向其推荐适合的产品,比如对保守型投资者就不能推荐高风险的产品。
目前,在销售理财产品前进行风险测试已在各银行普遍执行。海口的执行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区部分银行分行,情况不容乐观。
1 主动不提风险测试
在府城文庄路某银行分行,记者向大堂工作人员表示想购买理财产品,是否可以介绍一下?这名工作人员四处张望了一会,嘀咕着说:"××好像不在。"然后让记者到1号柜台询问。
记者来到1号柜台,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算账,当得知记者要购买理财产品后,他马上拿出一张介绍为期3个月的某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单据。
在随后的交谈中,这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款理财产品的利率,5万元起购买,并多次强调这款理财产品风险低,基本不会亏损,适合记者这种"外行"人士购买,却一直不提风险测试。
直到记者按捺不住询问购买理财产品是不是要风险测试时,这名工作人员才回答:"是的,要填写一份《个人理财产品客户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单。"
记者再问:"进行风险测试后,会不会影响到我购买哪一款理财产品?"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不会的,没关系的,这份单只要填写签名了就行,不会影响其他的。"
2 建议通过网络操作
随后,记者来到龙昆南路某银行分行,进入一间理财师室,咨询工作人员是否可以介绍下理财产品?这名工作人员称太忙,让记者去找大堂经理。记者找到大堂经理,大堂经理也忙,让记者到旁边的电脑上查询各种理财产品介绍。
于是,记者来到电脑旁查询。一会儿后,大堂经理来到记者面前,询问记者是否要购买理财产品,并表示,只要客户开通了网银,就能根据需要购买任何一款理财产品。
大堂经理还告诉记者,如果是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要进行风险测试,但只要直接登陆网银就可以测评风险,在网上填写表单就可以。"什么时候购买就什么时候做测试。"
当记者询问进行风险测试是否会影响本人购买理财产品时,这名大堂经理回答:"绝对不会有什么影响。"
3 表单可带回家填写
在海秀中路某银行分行,记者向银行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是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不知道风险测试要填写什么内容。这名工作人员拿了一份《个人理财产品客户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单给记者,表示可以带回家慢慢填写,等到要购买理财产品时再带来就行。
随后,记者详细查看了这份《个人理财产品客户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单,发现里面的测试内容很丰富,包括客户的年龄、性格、目标以及是否了解股票投资等等,甚至还有些趣味性的题目来测试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
当客户填写完这些题目后,结果就会显现出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评级,比如"积极成长型"、"稳健保守型"等等。记者在这份单上看到,银行将根据客户的能力评级,来看该客户适合购买哪类理财产品。
记者通过对几家银行网点的走访发现,其实只要客户想买理财产品,银行就会向其推荐,对于客户是否能够承受投资出现损失及承受损失的心理程度,在没有追问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并不会主动说明。
观点
反方 意义不大
风险测试为何会被部分银行网点轻视?一名银行从事相关业务的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这个测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客户的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这名负责人称,仅仅靠几分钟的时间就让客户进行完这个测试,客户的真实情况不但银行不会很清楚,就是客户自身也不会太清楚。
比如一些客户测试后的结果是稳健投资型,但是事后银行了解到,其实他的"实力"并不弱。而一些客户为了购买到某款高风险高利润的理财产品而填写测试单,最后测试出来的结果是激进型,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大,但实际上这些客户却接受不了亏损,只是想赚得更多才那样填写的。
该负责人还称,虽然各家银行都是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测试,但是在具体的测试题设计上,各家银行都不一样。由于测试内容不一样,就有可能造成同一客户在不同的银行测出不同的等级。
另外,如果客户想购买某款理财产品,就算客户真实情况达不到测试的要求,一些工作人员也会"帮"客户达到,比如简化手续等。
"虽然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要通过银行风险测试或审批,但购买理财产品主要还是看客户自己的意愿,有的银行还会要求风险测评不符合的客户签订免责条款。其实只要是客户想买的,一般都会买得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进行风险测试意义就不大了。"这位负责人坦言。
正方 应该重视
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进行风险测试非常必要。
国际金融理财师陈靓告诉记者,按照规定,银行在进行风险测试时,必须是银行有资质的工作人员与客户面对面进行测试才行,连打电话都不可以。
工作人员要当着客户的面对其进行指导、讲解,了解客户以前购买过哪一款理财产品,是否亏损过等等,通过这些情况来了解客户的真实风险承受能力,并指导客户真实填写风险测试单。
陈靓说,通过风险测试,银行能了解到客户的收入、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如果客户对风险没有意识到,银行评估出来的风险等级比客户想购买的理财产品低的话,银行就不会建议客户购买这款产品,而是介绍客户购买其他产品。这样,不管是对客户还是对银行,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理财师称,对客户隐瞒风险,其实对银行也不利。
因为通过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一般本身就是银行的储户,他们将大量的钱存在银行,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往往误认为理财产品是收益更高的储蓄,并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才购买。
一旦这些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他们将不再信任该银行,如将剩余资金取走,银行也会因此造成不小的损失。
提醒
个人分辨很重要
对于银行的风险测试,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林家旺律师认为,银行推出理财产品,最终目的还是要把理财产品卖出去,因此对客户来说,不管是风险测试还是工作人员的分析推荐,其实都不是很"可靠"。
如果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亏损了,想找银行承担责任的话,是难上加难,比如银行一般在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时会让其在免责条款上签字。
林律师提醒,许多投资者特别是平民百姓之所以会亏损,主要是因为对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不了解,不知道亏在哪里。其实,任何理财产品在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放大。
林律师建议,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先详细了解该产品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绝不能听信"只赚不赔"的说法;其次,要详细了解客户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好能签订相关协议,并仔细阅读协议内容,以免落入"合同陷阱",有了公平的协议后,一旦发生纠纷就可以作为有力证据。(记者 郑文强 实习生 陈思丽)
仅靠测试就能规避风险?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针对风险测试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孰对孰错,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两种态度都有其道理。
可是,仅仅靠风险测试就一定能规避风险吗?正如一位负责人所说,每个银行的测试内容都不一样,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同一个客户在不同的银行测试出不同的结果。风险测试是规避风险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笔者认为,除了投资者个人应提高风险意识,仔细分辨各类理财产品外,更重要的是,银行也应该从多方面帮助投资者分析,指导购买,而不能仅仅靠一纸测试,就决定客户适合哪类产品,不适合哪类产品。
富豪们的亏损是前车之鉴,连长期与金融打交道的富豪都无法预测风险,更何况对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的普通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