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zhengcai
2009/4/29 15:02:11
近日,和一位媒体朋友谈论保险的风险问题,他忽然说道,现在买保险最大的风险就是误导的风险。联系到不久前上海某寿险公司因误导引起的投连险大量退保,笔者深以为这句话概括得的确到位。
购买金融产品要承担风险,保险产品当然不会例外。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保险需要承担的风险可归为三类:消费者投保以后遇到的持续缴费能力的风险、投资型产品收益降低或者帐户亏损的风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然而,谁能料到在这常规的风险之外,如今却突然新生了一个风险---销售误导。而且销售误导这个本不应存在的风险竟然还超过上述三类风险,成为最大的风险。这着实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可它却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由于保险产品销售双方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一旦保险公司没有按照最大诚信原则从事销售,那么消费者常常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保险市场发展初期阶段,保险公司粗放型的展业模式中,有个别保险营销员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不诚信的误导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发生率极低的个别行为,如今却突变为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格外关注。
追究误导的责任者,最直接的是销售人员。很多保险营销员急功近利,为了多拿佣金,不顾及是否适合客户需求,夸大收益、修改保障责任、隐瞒除外责任等。这部分人缺少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自豪感,眼中只有利益,是行业里的"害群之马"。
对于误导,保险公司也难辞其咎。遇到类似的投诉,有的保险公司多把其归结为保险营销员的个别行为,认为保险营销员"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了"。保险公司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无疑是犯了掩耳盗铃的错误。
其实保监会早已在《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中作出明确规定:保险营销员根据保险公司的授权从事保险营销活动的行为,由保险公司承担责任。可惜的是,即便单月保费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保险公司,对误导行为,至今也未拿出有效的治理办法来。
至于监管机构,从《保险法》到《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以及具体产品类的制度办法,无一不对误导提出了严厉的监管,但遗憾的是又有多少落到了实处?一些投诉无门、查而不罚的事情之所以发生,其原因不就是因为机构、部门推托、"踢皮球"造成的吗?
误导的风险直接让行业蒙羞,因而已成为保险经营的风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保险业刚起步的时候,保险业务员一度被视为国家公务人员,保险业拥有较高的地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保险业的声誉一路下滑,保险营销员已成为社会认可度最低的职业之一。试想人们与保险营销员电话、当面沟通却每每先要设防,这怎么能有效开展保险业务?
况且,营销员没有了职业自豪感,也极大影响了队伍稳定性。保险营销员的留存率非常低,上海拥有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的人中,仍在从事保险营销工作的不到十分之一。保险是无形产品,销售主要靠人,队伍都不稳定,谈何持续发展?
总之,在万众瞩目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误导显然不是保险发展的应有之义。有关部门理应及早拿出整改措施,严惩有误导行为的营销员和保险公司,并向全社会进行公示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