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市股份(IPO)曾经是香港投资者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而在国际间,私募基金公司百仕通(Blackstone)及最近在美国挂牌的信用卡公司Visa都成为一时热话。一般投资者难以在集资市场(Primary market)认购理想的份额,于是以机构投资者身份,并运用规模经济原则参与新股投资的IPO基金就应运而生。
在香港销售的IPO基金选择不多,在去年三月成立的MQ中国IPO精选基金是第一只,而刚刚在今年三月底成立的比联环球IPO基金则是第三只。虽然两者涉足的市场不同,但作为IPO基金,两者都拥有一个共同信念:新股在上市后普遍能获得不俗的表现。不过,两基金对如何捕捉这投资机会的看法不一,所采用的投资原则也大相径庭。但这种"个性"能否带来高收益,有待观察。
沽售持股不同
MQ中国IPO精选基金的投资范围是与香港、新加坡及美国等各个市场的中国相关股份。该基金采取纯量化的策略,即是在基金成立时先购入一篮子相同比重且近期上市的中国新股,然后当有目标新股出现时,就将持仓最久的股票剔除,因此基金组合可以保持"长青"。换言之,基金对持股时间的长短没有主动控制权。这种投资策略有助投资者有系统地进行新股投资,避免持股太长,但却忽视各新股的质素差异,而且当新股集资活动冷却时,持股时间仍会偏长。
比联环球IPO基金并非纯量化基金,并由沛尔杰(Jens Peers)管理。虽然基金目标将组合的平均持股年期控制在三年,但沛尔杰会根据公司的基本因素决定沽售时机,而且该基金会分析并筛选新股的投资机会,未必会参与每一次新股投资。这策略比MQ中国IPO精选基金更灵活主动,但对基金经理的选股及管理功力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两基金都会在集资市场认购新股,倘若基金在新股分配不足,则会在新股挂牌上市后购入余额。MQ中国IPO精选基金会尽量维持各项持股的比重均等(并每半年调整一次),因此如果新股在上市后股价大幅上扬,该基金必需以较高的价钱购入股份。
比联环球IPO基金也采用近似的策略,但增添了一份灵活性,就是基金经理可选择在新股上市后才伺机购入,而不一定在集资市场申购。投资者普遍认为公司会为吸引投资者而定价偏低,因此在集资市场申购是最佳的投资时机,不过沛尔杰认为这不是金科玉律,部分潜质优厚的公司在挂牌后会出现更佳机会,因此该基金或会在新股上市后才购入股份,但为符合IPO基金的主题,该基金不会在新股上市的十二个月后购入其股份。
风险管理各异
MQ中国IPO精选基金采用的量化投资策略旨在协助投资者以有纪律的投资准则参与新股投资,因此该基金尽量维持各持股的比重均等、参与每一次新股投资及在每次参与新股投资时将持仓最久的股份沽售,这种"MQ循环策略"在风险的管理上尽量统一买入及持有时间,而非传统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上的分散风险。例如在行业分布中,截至今年二月底,金融类股份占该基金的总资产逾30%,但因为没有相关新股,基金没有投资于任何电讯服务及公用事业股份。该基金的总持股数量为28只,持股相当集中。
比联环球IPO基金涉足环球股市(基金可投资不多于10%的资产于中国A股),地区风险较MQ为低。而该基金的行业布局与MSCI世界指数大致相同,行业风险也较低。至于持股方面,该基金指不会持有少于三十只股份。虽然该基金才刚刚成立,没有其投资组合数据,但沛尔杰指该基金与在比利时注册(没有在香港销售)的KBC Equity Fund New Shares 采用相似策略,而该基金现时持有约一百只股份,持股相对分散。
总体而言,比联环球IPO基金在限制于新股投资的前提下具有灵活的投资策略,不过灵活非免费午餐,灵活须有基金经理的管理功力支持才能为投资者带来回报。MQ中国IPO精选基金强调新股投资的纪律,而那新颖且独有的量化策略能否成功,则仍需要时间来验证。截至今年3月28日止,该基金今年迄今下跌29.12%,跑输组别平均的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