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琉璃传说
收藏花絮
古琉璃藏市价格离谱 当代琉璃偏向工艺品
古琉璃"出身"低卑
日前,在南京举办的"古玉器收藏与投资"专题讲座上,一著名玉石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杂项鉴定专家,在谈到目前的古琉璃收藏的情况时说:中国的古琉璃收藏是有价无市,因此其收藏爱好者不应盲目跟风,应理性谨慎入市。他指出,中国的高古琉璃,从它诞生起,就始终是玉石的替代品。因为当时玉石的稀缺和昂贵,才孕育了古代琉璃器件的生产和使用,所以古琉璃的升值空间是有限的,完全不可与玉器相提并论。
就目前古琉璃藏市情况看,价格离谱,且假货泛滥。据业内专家介绍,古琉璃收藏,作为一种收藏形式,与其他冷门的收藏品种一样,可以丰富收藏领域,对收藏爱好者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但如果盲目地认为古琉璃收藏会有大增值,大市场,甚至认为可以发大财,是不太现实的。
当代琉璃偏向工艺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信广场、巴黎春天等岛城现售当代琉璃多偏向工艺品,且在许多消费者眼中琉璃属于价值不菲的工艺艺术品,它的价格比水晶还高。据专家介绍,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古法琉璃材料的特殊性,而且其工艺极具复杂性与高难度,因此其成本非常高。其二,琉璃是一种文化产品,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所以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琉璃。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不像金银制品,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
本报记者 张海杰
琉璃在中国的收藏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人们往往因琉璃材质的非天然性而偏重其观赏价值,却忽略了收藏价值。
据了解,市面上的琉璃藏品一般分为古法琉璃和西洋琉璃。由于琉璃在古代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一(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琉璃制的耳环供王室佩戴。因此,古琉璃的价格根据其时代和工艺,大致与玉器相仿,尤以汉器价值为高。
另外,西洋琉璃主要以****和欧美制造工艺最佳,由于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而极富艺术美感,岛城现售琉璃产品多为此类西洋琉璃。制作厂商普遍采用全球限量发售,这使得琉璃尽管批量生产,却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传说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范蠡以为这种物质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之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
同年战事起,越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眼泪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