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虽然没有写过任何关于股票和基金的东西,却和大家一样,感受着投资市场彻骨的冰冷。"当年围攻莫斯科的德军比我们还是幸福的,至少他们能看到瓦西里教堂的尖顶,孤军深入而被迫停顿的巴顿将军也是幸福的,至少他可以在欧洲大陆仲夏的树丛中等待补给。而我们呢?也许只是开始进入冬季,而还没有踏入冰冷的沼泽区域"--这段话确实很贴切。
一年多来,在投资理财方面,我只做了两件事情:1.不断地分析上市公司以及所处的行业状况,以此来调整手中的股票。2.不断地买入。我一直没有减仓,更没有空仓,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知道何时会涨,何时会跌。我相信,能够在6000点时全身而退,比我运气好的大有人在,我祝贺他们。但是他们与我无关。因为我从不和别人比运气,比的只是收益率。一年多来,因为不断地买入,我发现了下面一个事实:当大盘上升到3500点的时候,我的帐面就会达到6000点时的市值。
之所以敢不断的买入,是因为"我一直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当前的形势是--恐惧正在蔓延,甚至吓住了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当然,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投资人保持谨慎无可非议。但对于竞争力强的企业,没有必要担心他们的长期前景。这些企业的利润也会时好时坏,但大多数都会在未来5、10或20年内创下新的盈利记录。
回顾一下历史: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道琼斯指数在1932年7月8日跌至41点的历史新低,到1933年3月弗兰克林·罗斯福(ranklin Roosevelt)总统上任前,经济依然在恶化,但到那时,股市却涨了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遭遇不利。1942年4月,美国股市跌至谷底,当时距离盟军扭转战局还很远。同样,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经济继续下滑,通货膨胀加剧,但却是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
长期而言,股市整体是趋于利好的。20世纪,美国经历了2次世界大战、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大萧条、十余次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石油危机、流行疾病和总统因丑闻而下台等事件,但道指却从66点涨到了11497点。
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简而言之,坏消息是投资者的最好朋友,它能让你以较低代价下注美国的未来。"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人逼你非要用最低的价格买入。就像你在商场打八折的时候大采购一样,或许下个月会打七折或是六折,但你永远也不会事先知道。只要物超所值,就是一笔好的交易。这次巴菲特投资高盛50亿美元几天之后,高盛股价却继续下跌,于是便有人评论"股神抄底失败"。其实,巴菲特只不过做了一笔物超所值的交易,就是这么简单。
至于那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在市场充斥着恐慌的气氛下挥泪斩仓并将帐面损失变现的朋友,很遗憾,你们采取了最为悲壮的一种牺牲方式。罗杰斯早就说过:"其实做股票很简单,只要做到一点:低买高卖。"2005年6月,中国股市创下熊市中最低点998点时,沪市成交量只有53亿,即只有53亿的资金在买进。而在去年10月创下本轮牛市6124点最高点的当天,沪市有1668亿的资金在买进。如果投资者不能真正理解低买高卖的原则,总是在低位时犹豫,在感觉良好时买入,在市场充斥着恐慌时割肉卖出,当然会很壮烈。
今天,拥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人可能感觉良好,但他们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他们选择了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会贬值。未来10年,证券的投资回报率肯定要高于现金,也许会高出很多。那些手持现金的投资者还在等待好消息,但他们忘了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的忠告:"我总是滑向冰球运动的方向,而不是等冰球到位再追。"
一.我所了解的有关基金的谎言
2007年02月27日,我在《八步问鸡》帖中写了下面几段话:
提出几个常识性问题:
"第一问:普遍来说,基金经理及其研究团队是不是比普通散户投资者更能把握市场,看准趋势,有更宽的信息渠道,更能了解政策方针,更能紧跟熊市,牛市或是猴市(行情上窜下跳)而作出相应的分析及策略调整?
第二问:基金经理及其研究团队是不是比普通散户投资者有更多专业知识,时间和可能性去了解甚至实地考察所投资的重要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及财务数据?以下仅举一例:2005年当汇添富优势精选基金五大重仓之一"中金岭南()"发生"北江污染"事件时,研究总监袁建军亲赴广东实地考察污染程度及对该企业影响,从而决定继续持有该股票。至2006年4月,"中金岭南()"股票增长三倍。由此为该基金在当年表现威猛立下汗马功劳。普通炒股散户不要说实地考察企业,即便财务报表摆在眼前,又有几人能看懂?
第三问:在"散户不灭,天理难容"的中国特殊投资市场环境下,投资基金是不是比散户自己炒股胜算要大得多?"八戒,你买了基金,你就是庄",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06年上证指数和深成指累计上涨130.43%和132.12%,净值翻倍的基金有125支,试问有几个散户炒股能有如此收益?"
之后,在2007年3月28日《集中投资还是分散持有?长期投资还是波段操作?--透析基金的先天不足及对策》帖中又补充道:
"其次,由于基金对投资组合有严格规定,能够真正做到分散投资,而对一般投资者而言,个人资本毕竟是有限的,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种类而降低投资风险。此外,金融机构对于基金的监管能够让基金操作相对透明,与私募基金相比,更能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话直到今天看来似乎仍然很有道理,可既然基金集权威性,专业性,团队研究等诸多优势于一身,可为什么"战胜指数"仍然是所有基金经理和投资机构的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