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和研究碎瓷片有好多年了,其中大部分是青花瓷片,从中也能窥见一斑。青花瓷在陶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常见的图案主要有麒麟图、海浪云龙图、团狮图、奔马图、舞鹤图、松下双鹿图、莲塘水禽图、团螭图、文石碗兰图、婴戏图、刘海戏蟾图、游园仕女图、芝草图、孔雀牡丹图、山林远岫图、垂钓图、高官厚禄图、寿山福海图等,它的纹饰丰富多样,设色鲜明古雅,器型凝重古朴,给人清淡愈显浓烈,雄健更见清新之感,深受世人青睐。
青花瓷的颜料成分是钴,它的色彩性状是沉厚的蓝色。画工用传统的毛笔在瓷胎上精心绘出花纹,再敷上一层透明的釉水,高温烧制后,便成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釉下彩青花瓷器。青花这种特殊的工艺手法,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后期,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并长盛不衰。青花瓷打破了以往青瓷、白瓷等靠釉面装饰,或在胎上刻、画、印、剔的装饰局限。它盛行于宫廷的官窑器具上,更为平民百姓所喜爱,为民窑所热衷。
文人画是一种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以梅、兰、竹、菊及闲花野卉、园蔬果什、高山、渔隐等托物寄情,抒发内心意绪,素尺间或洁身自好、或孤芳自赏、或不问世事、或孤高寄傲,表达了淡漠名利清静无为的思想,宣泄着抑郁悲愤、愤世嫉俗的情绪,表现出文人内心世界的文雅与清高。
典籍记载汉代张衡、蔡邕即有文人画名。到魏晋南北朝已成习尚,有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至今。"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是当时文人画的中心论调,历代文人奉其为绘画的宗旨。
宋代大文人,苏轼、黄庭坚、王先、米芾父子等,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进一步发展了水墨技巧。至元代,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多画深林大壑或丘山溪隐,笔墨平淡天真,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容诗、书、画、印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文人画体系。明代宣宗、宪宗、浙派、吴门,名家辈出,戴进、兰英、沈周、唐寅、青藤、白阳等,或恬淡、或奇伟、或野逸、或狂纵。至清代四僧、江西派、扬州派、新安派、金陵派及海派,文人画不断发展,传承至今。
古代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分为工笔、写意及兼工带写三种,它的内容又以人物、山水、花鸟、藻纹图案、吉祥文字等为主要符号语言,无论官窑、民窑,其点线面的表现,及陈式上都显现出民族特色。民间青花的一点一画,似中国传统文人画,飘逸、清淡、天真、清丽、雅洁。细心把玩,意趣隽永、韵味无穷,其舟楫、青山、垂钓、婴戏、山花野卉等描绘得极富情致,趣味良多。
明代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及其风格突破了规范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备,具有文人画风格。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在位时年号,他自小聪明睿智,受到良好教育,不仅晓谙兵事,善骑射,还擅长诗文、作画,雅尚翰墨,文韬武略。他登基做皇帝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稳定,他提倡艺术创作,为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为明代社会初期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使得当时不论绘画、书法、瓷器等各种工艺美术,都有辉煌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代瓷器制作是在元青花那种繁密雄强基础上的革新,首先是器物装饰上的古朴典雅,又有浓艳凝重的艺术新姿,工艺上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在宣德青花瓷线条表现上出现的浓淡晕散,很像在宣纸上作画的效果,其妙造自然,别有笔外风趣,画面布局上也像写意画,运笔用墨,气韵生动,浑厚华滋,表现出了像中国文人画一样的趣诣。宣德皇帝的喜好和艺术修养,促进了明青花瓷的蓬勃发展。
青花瓷发展到后期,不仅是士大夫的文人画风影响了民间,还走上了雅俗共赏的道路,同时青花瓷也影响着文人画家。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的绘画里,就看到了青花瓷的影子。八大山人的画中所有的"笔墨"形式简括、凝练、造型夸张、朴茂酣畅,构图险怪、以虚为实,就仿佛一件件青花瓷器。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朱权的后裔,明天启六年生于南昌,明王朝覆灭时年19岁,为避杀戮隐姓埋名,于清顺治五年23岁时削发为僧。为逃避凡尘,他潜心研习书画,他在青城山颇有影响,其画手法简洁古拙,笔墨精练,流露出明朗秀健的风神。布局清新,凝重清润,含蓄秀美,清高拔俗,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特而超于真实的美。有趣的是在许多民间青花瓷器中,看到过有八大山人署款。
文人画中讲求的诗书画统一,不求工整,逸笔草草,注重笔墨情趣,恬淡清新,真趣流衍,在民间青花瓷画中也能找得到。而文人画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息,融进了民间青花瓷画的简洁、率意、淳朴与稚拙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