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中产阶层赚的多花的也多 养老问题如何提前准备
查看完整版本:中产阶层赚的多花的也多 养老问题如何提前准备
2009/4/20 12:27:58
[第01页] [] >>
  不知从何时起,"中产"一词忽然代替了"小资",成为都市人群主流词语。
  虽然在人群范围界定上二者常会有交集,不过,就本质上而言, "小资"偏于一种生活情调,"中产"更趋于社会地位、财富收入、文化品位等的综合定位。 在很多人眼中,"中产"更主流、更高端、更大气!
  然而,究竟何为中产阶层,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即使在中产阶级甚为主流的美国,中产的概念也十分模糊。一般而言,家庭年收入3万到20万美元都被视为中产阶级的标准。但如果不考虑职业地位、消费习惯、教育程度等因素,仅以收入水平来下结论,在国人看来未免太片面。更多人认为中产阶级的标准取决于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上定位的感觉。
  本着去阶级化的严格限制,于是有人提出"中产阶层"这一概念,颇受广泛认同。更有人将心中的中产阶层做出如下描述:
  1 年收入20万元以上。
  2 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
  3 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
  4 有丰富的夜生活,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
  5 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待过三年以上。
  6 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
  7 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
  8 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
  9 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
  谁谁谁要说自己是"中产",就要有这种"范儿"!如舞台演员角色亮相般,要做中产可不是说说而已的事儿,起码身份要着实的符合。不过,这一"亮相"到底是埋伏累赘,还是幸福添加剂?向上迈还是向下滑?透过下文的解读,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自有答案。
  在很多人眼中,追寻潮流、消费国外高端品牌成为"中产"的一个标签。
  伴随着大量户外广告品牌的不断替换,更有很多人为赶潮流消费所累!
  你觉得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吗?
  请自问以下四个问题:
  1 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
  3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
  4 你对自己未来二三十年后的养老问题是不是一点儿都没有规划?
  如果有任何一个答案为"是",你就不算中产阶层!
  伪中产是最大的受伤者
  Not to Make Pseudo-middle Class
  对此,你也许会颇为不屑:"至于婚姻,本人不是不敢结婚,而是实在不想让自己进入婚姻的坟墓;至于子女问题,当然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大好的青春和前程都被孩子拖累住,这不是我的价值观,我要为自己活着!除此之外,都在本人掌握之内。怎么说,本人在公司里边大小都是位总监级人物,年薪更在20万元之上,出入高级写字楼,有房有车,消费品位更非一般人所及。如果这样的条件,都不能称为中产,那么,恐怕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要等到下个世纪了!"
  面对这样的反问,笔者很无奈,毕竟存在这样想法、以及处于这一职位收入的人群,很多都被称之为社会精英。而对于上文的测试,很大程度上更考验的是具备中产特征的核心要素:清晰的人生规划和强大的责任感!因此,对于那些仅以收入甚至消费品位来论定中产分化的人,我们也仅能称这样的人称为"伪中产"!有时,很多人更为背负中产之名所累,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透过以下几大关键词,不妨重新自检一下!
  收入
  当然,甭管中产是些什么人,在普遍的观念中,他们都要有钱。西方理论一般把社会上拥有中等经济收入的人称之为中产阶层。这一阶层主要由从事脑力劳动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营销人员等组成。这个标准对当下的中国同样适用,收入成为中产几乎唯一的标准。自从国家对年薪12万以上的收入人群要求自行申报的政策出台后,社会普遍认同年薪10万到50万之间的人群为中产一族。
  但只要具备这一收入能力的人群就真能安心当中产了么,恐怕经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答案已经变得不确定。一次大规模裁员,股票市场和楼市的波动,甚至加息和调整税率,都能让很多不甚规划、甚至以中产之名为荣的人吓出一身冷汗。毕竟,钱是买不来安全感的。
  消费
  曾经有一段有关美国中产生活的经典描述:"住在郊区,有一幢(分期付款)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一只狗,两部汽车(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国的,分期付款)。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房子、车、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5件信用卡的账单、孩子牙医的账单、医疗和人寿保险,或许还有看心理分析医生的账单,等等)。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两盘录像带,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
  相信这在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前,让很多中国人羡慕不已。此前,更有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的经典故事对比,影响了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观。透支半年的工资,只为买到一款LV包包,成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写字楼里的女人们,为了一身装扮,每个月末都为信用卡账单煎熬着,发了工资马上为上个月购置的化妆品、高档服装付账。可谓"人前风光,暗自愁伤"!男人们的消费开支似乎更注重身份的硬件开支。车、房子是一个男人身份地位的绝对象征,于是,车排量一定要1.8以上,房子一定要100平方米以上,贷款不是问题,月供不是压力!可要知道,谁又能保证20年、30年收入能够稳步增长?要知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面对账单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喜笑颜开的。正是因为这些无休止的账单,次债危机爆发了!诚如《不差钱》中赵本山所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活着,钱没了!
  品位
  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曾说过,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位格调自然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冠以"中产"的人一定是 "高学历"、"高收入"、 "高消费"、"高品味"的代表,自然在生活方式上不能落于人后。由于"中产"在娱乐圈和影视界更被看成最具有想象力和眼球效益一族,于是,"中产生活方式"被大量复制在荧屏上,构成一个个罗曼蒂克的中产神话:在灯火辉煌的大都市,穿着讲究的俊男靓女驾驶着豪华私家车,出没于灯红酒绿的场所,说着夹杂着英文的汉语,上演一幕幕纠葛的情感戏。但仅有奢华还不行,必须有情调,才能把中产阶级塑造成富裕而浪漫的绅士淑女。于是,背景处不断出现法国红酒、礼貌而风度的侍者、大束的玫瑰花以及摇曳的烛光。
  在这种文化环境驱动下,最后的结果是:很多貌似中产之人,背负中产之名,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层次,不得不为之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时间。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迟早要挥别中产这个招牌。
  焦虑
  "位于绝对的财富和权力精英之下,其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技能,或者至少还有相关的证明知识、技巧的文凭、证件。"因此,如果没有很好的财务家庭规划,这些人不免会面对内心虚弱的恐惧,日渐软弱的恐惧,不能再进取、没有自律意愿的恐惧,甚至是坠落的恐惧。要知道,一个连自己家庭责任都不愿承担的人,只知道以自己为中心,却又在社会中找不到恰当的支撑点时,那种恐惧又是多么的可怕!可谓"冷暖自知",为了一副不知要证明给谁的面子,让自己陷入如此的焦灼之中,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
  一位自称伪中产者的生活自述
  自从我贷款在北京四环边上买了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后,我就对自己就有了一个很清醒的定位:伪中产。
  在我看来,所谓中产应该是那些已经脱离了为基本生计而努力的阶段,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房子、汽车、股票、基金等一些动产和不动产,年薪起码20万。而我这个"伪中产",曾经这些条件都很符合,更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中产。不过,现在一概与我没有关系。
  32岁的我,曾经在一家跨国电信集团任职,月薪达到三万多!截至2008年,我的薪酬都是以30%递增的,这让我曾经特别骄傲和满足,更对未来有足够的自信。本来,按照原有的速度发展,我觉得在2009年拿到50万年薪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也正为如此,2008年6月,我购买了自己的房产,总价大概200万。当时,除了股票、基金外,我还有80多万的积蓄,贷款140万,心想,这也就是再奋斗四年,甚至三年就能全部还清了。而且每月1万1000元的月供,对我而言并不构成太大压力!没想到,所有的坏消息都赶到一起了!金融危机来了,股票、基金都被深度套牢了,房价居然也跟着跌了!
  这还不算最坏的消息,因为公司业务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尤其是我负责的项目,上游公司都倒闭了,我也随之失业了!突然间,我一下子变回了穷人。却还要支撑每月万元的月供开支,只好卖掉了汽车,以应对这段日常的开支!
  本来准备今年办婚礼,也开始推迟了!婚姻在现在似乎变得已经不现实了,出于一个男人的责任,我觉得自己应该选择放弃。当然包括以前的消费,几乎都缩减再缩减。接下来的日子,我的所有心思就放在找工作上,因为房贷的压力,我不得不尽快让自己打起精神做事!
  不到两个月我就找到了新工作!只是薪酬只有原来工资的一半,勉强够还每月的贷款。没办法,在现在这么不景气的环境下,也只好屈从了!至于未来的方向,我现在已经不去想那么多了,只希望在这个公司能够稳定下来,争取到加薪!保持一个好身体,挺过这段日子。当然更希望这轮金融危机早点儿过去,房价也快点儿涨起来!
  FETTLE
  "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
  "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
  "我害怕过了一夜就被世界遗忘! "
  "我的床铺很大,我却从没睡好!"
  "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
  ......
  这被称为典型的中产心理写照!
[第01页] [] >>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