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有关部门传来一连串可喜数字。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超过以往全年总额;扩大内需政策效果初显,进口值企稳反弹,进出口同比降幅显著收窄,环比大幅增长;本月10日,****总理在泰国帕塔亚表示,中国经济形势开始显现积极变化,形势发展比预料的要好。无疑这是春回大地的积极信息。
但众多投资者,心态仍然是谨慎的。这种谨慎,出于对倒春寒的担忧。这个"倒春寒",不是指总理说的"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也不是经济一线企业家的预期悲观。春回大地,季节更替,都是波浪式的,只要趋势形成,并不可怕,需要提防的,是管理层经过这场风雨对股市价值的理解,是否调整到位。
中国股市的诞生,初始价值就是"为国企解困",即所谓"圈钱"。占国民经济四分之一的国企,在占据了社会四分之三资源的基础上,却因机制原因缺乏竞争力,为起死回生而利用股市来募集社会资金。如果募资之后业绩改善,给投资者回报颇丰,投资者就会乐于长期投资;而如果业绩不佳,分红有限或很少分红,那除了博差价,股民还能指望什么?股市大波动的根子就在这里。
近来股市回暖,主要原因是IPO暂停。眼下预感严冬将过,却涌动起一股潜流:多数投资者随时准备脚底抹油。为什么?因为按照"经验",股市一转暖,管理层就要IPO了,所以神经绷得紧紧的,只要IPO一重启,立马"落袋为安"!管理层也深知这种心理,只要有关传闻一出,就急忙解释、澄清、辟谣。
但暂停IPO绝非长久之计。股市不可能不IPO。科学地IPO,是股市的"源头活水"。近期暂停,是无奈之举,既是巨量大小非要消化,也是因为金融危机还在恶化。经济一回暖,IPO势必重启,这就成了股民的担忧。所以股民一边在股市享受久违的"赚钱效应",一边却竖起另一只耳朵,睁大另外一只眼,盯着管理层如何IPO。
心病还需心药医。这味药,就是改革IPO的决心。许多迹象值得我们期待。管理层认识到世界已进入金融制度时代,在管理上不能再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对股市的作用不能再忽视了,认识到如果只有工业经济思维而没有虚拟经济思维,是无法在当代世界立足的。按照这一理解加以改革,眼下正是大好机会。所以,准备十年的创业板要推出了,并拿立立电子"祭"了"旗"。
总之我们相信,当IPO真的出来时,必将是全新的IPO,是对以往工业经济思维颠覆性的,将虚拟经济思维放在相当地位、并精心呵护的全新思维。
我赞赏投资者这份闲者才有的谨慎,更赞赏管理层对股民这份谨慎的理解,以及从这理解而来的相应改革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