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部的故事
主人公小刘是我原来的高中同学,平时喜欢钻研新鲜事物,而且自称为风险偏好者。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当上白领,每月拿着近万元工资还常常抱怨工资不够花销。
恰逢2006年牛市来临,小刘迫不及待地带着所有积蓄闯入向往已久的股市,当上股民。他的大名"刘全仓"也是从那个时候得来的。这个是与他的操作股市手法有关,他每次买股票时从来只选一只,而且仓位百分之百,正应了他的风险偏好类型。用他自己话说,高风险有高回报,这是股市的要诀。恰逢大牛市,小刘参与了几次追涨,收益也非常可观,这种泡沫式的上升也催涨了他的信心。从此,小刘自认为掌握了股市的要领,觉得炒股原来如此简单,挣钱也如此容易。于是他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入股市,工作也放在一边,也因此得到部门领导的几次批评,他都觉得满不在乎,工作继续心不在焉。由于自己挣了钱,小刘还拉上亲戚朋友都参与进来,有些看他挣了钱就认为他水平高,就把自己的钱委托他管理,而他也信誓旦旦地保证本金和收益,小刘就这样短时间感受到了"资本"带来的惊人收益。
似乎一路走得都太顺利,日子转眼来到2007年5月,小刘逢人必谈论股市,炫耀自己的战绩,一副股市专家的样子。小刘的资金账户数目在不到一年中增加了一倍多,也直接"证明"了他专家的身份。这期间,股市的迅速上涨引起了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注意,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宣布将印花税由千分之一升至千分之三,出手之快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也直接反映了国家开始对股市进行政策调控的决心,恐慌情绪随之逐渐蔓延。当天早市一开盘就开始涌现大量抛盘,小刘昨天刚刚全仓的股票,开盘后很快开始狂泻,没等小刘明白过来,就几下子打到了跌停的位置。望着巨量封住的跌停价,小刘首次感到了股市的可怕,手里握着的股票想卖也卖不出去了,听着身边到处议论着股市的暴跌,甚至有人说大盘指数会被一下子打回几年前的点位,小刘彻底傻眼了。就这样昏昏沉沉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小刘就坐到了电脑前等着开盘,期待着出现奇迹,但是屏幕上迎来的是跳空低开,小刘的股票依旧被巨量封住跌停,小刘开始坐立不安了,账户已经缩水20%,而照现在的行情判断,想要打开跌停还不知要等几天要跌多少。小刘开始查找网上各种专家言论,十个专家有九个继续看跌,不过还好有一个认为股市调控不希望暴跌,而且交易成本的变化不会影响股市的趋势,有了这一点点信念支撑,他开始渐渐地恢复平静。
随着心里一番痛苦挣扎,小刘开始反思自己的操作,如果不把仓位放在仅仅一只股票上呢,也许还能买到其他没有跌停的股票,兴许昨天就能出仓,损失会减少;如果仓位不是全仓呢,半仓的话,现在才损失顶多10%,而且,跌了这么多,如果有一半的资金的话还可以补仓来拉低成本,可是现在呢?小刘的后悔一阵阵涌上心头,只想时间能倒流,只怪世上没有卖后悔药。接下来的两三天,暴跌渐渐止住了,小刘的股票也不再连续跌停,小刘在打开跌停的第一时间就把股票卖出了,他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落下了,而账户总共亏损三成,拿上自己的资金弥补朋友委托资金的亏损后,也没什么盈利了。小刘描述自己当时真是一下子回到"解放前",黄粱梦终于醒了。
通过这次教训,小刘开始渐渐控制自己的仓位,开始从一只股票转为分散投资,平时也开始学习一些关于股票市场的知识。随着股市开始大幅反弹,而小刘也在风险控制很好的情况下,收益比较稳定。小刘说,每次要买入的时候都会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如果确定行情势头好把握大的时候就可以分散全仓,如果拿不准和涨幅较高时就保持半仓或者更少的仓位。尤其在股市创新高的情形下,小刘总是会问自己风险控制是不是必要,但是最后都被那次"530"教训说服。从2008年开始的暴跌也渐渐证明了风险控制的必要,小刘的风险意识越来越浓。他现在总是笑着说,多亏了"530"的重重一跌,幸运的使自己从全仓暴跌的惨痛教训中懂得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如今在大盘暴跌了60%的情况下,自己的账户只跌了20%,相比多数人资金账户的拦腰斩断,自己的投资已经非常成功。
现在小刘已经制定了自己投资的目标规划,立志要做中国的巴菲特,时刻坚守价值投资,彻底告别原来那个著名的"刘全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