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银行综合理财能力排行榜》第十期发布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却不乏暖流涌动。进入2月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逐渐企稳回暖,中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在久违市场后重新现身,资本市场的活跃更带动了理财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反映在本期《商业银行综合理财能力排行榜》上,大银行的表现趋于活跃,在多项评价指标上的排名迅速提升,令大银行的优势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力再现;在追求稳健的同时,产品创新力度加大的银行比前期明显增加,在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上也有多家银行都有加分;但是,由于个别指标恶化,外资银行在本期的总体表现逊于中资银行,排名明显下滑。
位于本期综合理财能力排行榜前10位的商业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渣打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与上期相比,招商银行因为在理财产品收益能力方面的进步以及产品创新上的良好表现,重返排名第一的位置;中信银行凭借信息透明度排名的进步以及其他方面的相对优势,排名上升了1位;中国银行则由于理财产品收益实现能力大幅提升,排名上升了2位。
建行产品发行明显增加
在理财产品发行能力单项指标上,位于前十的银行是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与上期相比,尽管招商银行在本期仅发行了54款理财产品,但是凭借其前期理财产品发行数的绝对优势,继续位居"领头羊"的位置。中国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发行速度也出现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分别位于第2、第3位。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38款理财产品,相比上期发行数明显增加,排名上升了2位,表现相对突出。
此外,排名上升较快的有中国农业银行、恒生银行、哈尔滨银行;下降最为明显的是柳州市商业银行、重庆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均由于未发行理财产品或者未公布理财产品的发行信息,排名下降了10位以上。
东亚银行产品收益下滑
在理财产品收益能力单项指标上,中国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渣打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位列前十。
与上期相比,中国光大银行继续位居收益能力排名榜首,到期理财产品的E/I平均值下限较高,同时其QDII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在同业中表现不俗。北京银行上升了2位,主要原因在于其QDII理财产品表现较上期有较大幅度提升。中国建设银行虽然到期理财产品E/I平均值下限有所下降,但因QDII理财产品表现明显好转,使该行排名上升了5位,进入前十。
中行产品收益大幅提升
在理财产品收益实现能力单项指标上,位于前十的是: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与上期相比,榜首招商银行近期多款理财产品到期并且实现了预期收益率目标,收益偏离比重明显下降,整体表现提高。中国银行由于本期到期理财产品数据更为完善和准确,且其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均能实现预期收益,排名大幅上升6位,升至第2位。上期,中国民生银行在产品收益实现能力指标上大跨步前进了13位,本期再接再厉前进6位,进入前十。但上海银行近期到期理财产品中部分理财产品表现较差,远低于预期水平,被淘汰出了前十的行列。
在前十之外,产品收益实现能力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杭州银行,上升了15位;其次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招行产品创新步伐领先
在理财产品创新上,多家银行表现比较突出。招商银行近期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上有所创新,推出"岁月流金"系列理财产品,投资者可在招商银行任意工作日购买该系列理财产品;此外,在理财产品投资对象方面也有所创新。荷兰银行在结构性理财产品方面不断创新,开创了新的挂钩标的,丰富了理财产品线。交通银行在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中引入了CPPI保本技术,以确保理财产品本金的安全。中国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在理财产品的担保方式上有一定创新。
农行产品信息透明度提高
本期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渣打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东亚银行10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息更具透明度。
与上期相比,除了北京银行、招商银行继续保持优势名列前两位外,农业银行、东亚银行由于在产品发行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方面的提升,排名分别上升了9位和4位,进入前十。
此外,在产品信息透明度上进步较快的银行还有福州市商业银行,排名较上期上升了15位,杭州联合银行、杭州银行均上升了11位。相反,表现欠佳的银行有西安市商业银行,排名下降了16位,济南市商业银行、重庆银行、柳州市商业银行的排名也均有较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