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一方多足砚一段不了情
查看完整版本:一方多足砚一段不了情
2009/3/28 19:25:00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在我收藏的百余方古砚台中,每一方砚台都有一段淘宝故事,这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方"多足砚"的收藏经历。
  那是20多年前一个蒙蒙细雨的春天,我到江西C县搞地方志调查。C县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历史古城,贤士名人辈出,至今保留着古代民居特色。
  我一边工作,一边留意是否有收藏"道中人"。终于打听到这里有一位姓田的古陶瓷收藏爱好者。他是书香门第,因种种原因家道中落。如今儿女都在外地,只有一条被称作"阿黄"的狗陪伴着他。"老爹,您家收藏古砚吗?"我问。"古砚?"田老一愣,"我是出于对砚台的喜爱,随便问问。"我赶紧补充说。田老先生对我点点头:"我家是有一方祖传古泥陶砚,论材质虽不及石砚、漆木砚等,但确是老物。每年也只有中秋月圆夜时,才拿出把玩。看您是个文人,就为您破个例吧。"
  田老先生爬上阁楼,取下一个蓝格布包裹,轻轻放在一张八仙桌上,用抹布抹了抹。一层层打开包裹,那器物便呈现在我眼前:这是方古砚,砚面微凸,研墨处无墨,口沿外撇,底径大于口沿,蹄足较高,是一件不多见的典型南北朝时作品,名为青釉多足砚。
  岁月的洗礼,让古砚平添了几分厚重。我爱不释手。"老爹,这砚,可以出让么?"我问道。田老先生从我手中接过古砚,包起来,淡淡地说道:"实在对不起,家传之物,是不能出让的。"
  缘聚缘散,总关深情
  半年后的一天清晨,我被一阵电话铃给吵醒了。一接电话,一个似曾熟悉的声音:"您是刘先生么?我是C县的田爹爹。如果您有意的话,请到我这儿来一下,谈谈出让古砚的事。"
  真是意外惊喜。吃罢早点,我打车直奔C县。田老先生早已候在门口。此时的他,与上次见面时简直判若两人:满脸倦色,头发也白了许多;那只与他形影不离的黄狗,也倦卧在屋角的桌边,一声不吭。
  依然是那个熟悉的蓝布包裹。等他颤颤抖抖地把那器物呈现出来时,我不由大吃一惊。那只令我魂牵梦萦的古砚,旁边躺着一截破碎的砚足。
  田老先生叹一口气告诉我,那年中秋节夜,他照例将古砚拿出放到院里的矮桌上,准备把玩欣赏,待他去屋里沏茶回来,突见黄狗竟然将砚台叼在嘴里。田老先生见状大吃一惊,大喝一声,黄狗受到了惊吓,一松口,古砚被重重摔在了地下,一只脚断成了两截……
  田老先生长叹一声,挥挥手:"罢了罢了,物之所聚,散之有道。这器物乃我心爱之物,既已残缺,我已不忍心再看到它了。你若真心喜欢,给点价拿去收藏吧。"
  我点点头,拿出一叠钞票交给田老先生。他看也不看,只平静地挥挥手,神色黯然。我捧起蓝布包裹,起身告辞,走出门之前,墙角那只黄狗突然抬起头来,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珠。
  回家后,我细心将砚破碎的脚合拢、补好,从此,这宝物日夜伴随着我。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只要看到博古架上的这一方古砚,眼前就会出现田老先生那清瘦的身影,收藏是缘,缘聚缘散总关情。
  砚台,研磨用具。我国制砚,历史久远。古砚多用铁、铜、银、石、瓦、陶、澄泥、玉、漆等制成。
  赏砚、藏砚,自古有之。砚台浓缩了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如今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近来砚台在拍卖市场上行情逐年看涨,价格从几千元至上百万元不等。
  初入行者不妨多读些关于古砚的著作,如米芾的《砚史》、吴兰修的《端溪砚史》、宋人唐积德的《歙州砚谱》等。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