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亲子中心〗 → 怎样让宝贝在园跟在家一样谦让?
查看完整版本:怎样让宝贝在园跟在家一样谦让?
2009/3/16 20:28:04

 


    在家谦让这个谦让那个的宝贝,到了幼儿园却像突然变了个人,小气得让妈咪颜面全无。宝贝为什么这样?又该怎样让宝贝在幼儿园也跟在家一样学会谦让呢?

    真正的谦让是为别人着想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又不图别人回报的善良行为,让宝贝完全做到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宝贝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通常不能较好地觉察别人有什么需要,更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忍痛割爱、不计回报。
    宝贝在家里喜欢谦让是因为他在期待着大人的嘉许或者奖励,而大人确实会给予嘉许或者奖励,可是同龄伙伴就不会有这样积极的反馈了,能听到对方说声“谢谢”就不错了。大一点儿的宝贝可能为某种交换而做到谦让,但这也是有所图的。

    研究发现,宝贝要学会纯粹的谦让大约需要十几年、经历六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得到具体的奖赏而谦让;接着是为了顺从成人的意思当一个“好孩子”;后来他能够根据别人的需要而做一些谦让,但前提仍然是有一个具体的“好处”;渐渐地孩子变得更含蓄了,这个好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一点的,例如符合某个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利益;最后才形成纯粹的谦让,这是完全自发自愿的,给人带来极大的自我满足感。

让宝贝学会谦让的6个策略

1.谦让教育不必一步到位
    孩子的心理发育需要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学会发自内心的谦让,即孩子必须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理体验。可是,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满足的体验是建立在个人需要是否兑现的基础之上,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谦让教育不要一步到位,以免超越宝贝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提出过高的要求。
    当然也不是说家长就无所作为了,或者认为谦让教育没有必要了。任何一个美好品德都是从小渐渐养成的,孩子一点一滴的积极体验都将促进他最终形成美德。

2.谦让之前学会分享
    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应该先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为培养谦让品质做铺垫,让独生子女逐渐从“吃独食”,经过“分享”心理的发育,慢慢过渡到形成“谦让”的美德。如果几个孩子都想吃大梨,不要直接给孩子灌输“哥哥(姐姐)应该让弟弟(妹妹)”之类的教条,可以让他们共享这个大梨,也会从中品尝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时家长要特意与孩子共享美食,避免他形成在家中独一无二的特殊意识和地位,丰富孩子心中有他人的心理体验。

3.锻炼孩子的谦让诚意
    中国传统美德既强调“敬老”,又强调“爱幼”,所以,孩子谦让给家长大梨,家长一般是不忍心吃下的,让一圈又回到孩子的手里,觉得孩子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必有行动的付出,结果孩子既吃到了大梨,又享受了表扬,实在太实惠了!谦让变成了一场虚拟的游戏,其中并没有真正的教育。其实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家长只要把大梨吃了,孩子的心理就得到一次考验,他必须在“利”和“义”之间做出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以,支持孩子“言必行,行必果”,诚实与谦让便可以兼得。

4.幼儿园是培养宝贝谦让品质的最佳场所
    因为幼儿园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完全平等、自由的,谁都没有太高的谦让水平,游戏规则需要相互商量,交往方式需要相互磨合,不像在家里大人总是让着孩子,孩子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从大人那里得到很多“好处”。当宝贝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成人在他们可能发生身体伤害之前先不要急于平息,给他们磨合的机会,使宝贝在丰富体验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他揣摩一下对方有什么需要,培养他的移情和换位思考水平,这些经验的积累都有利于促进宝贝发生谦让行为。

5.坚持与老师共同表扬孩子的谦让行为
    宝贝做出良好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表扬和奖励,这是孩子动机发展水平的固有特点,不要认为这个动机“不纯”而忽略对孩子的鼓励,孩子都有一个从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

6.排除干扰,将科学的谦让教育进行到底
    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很多传统教育理念受到挑战,甚至动摇了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良好品德的养成毕竟离不开科学的教育。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