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反对让宝贝指认奶瓶,但是当我们写上“奶瓶”二字让宝贝指认的时候,立刻就会有大批的人马上跳出来给这种行为定义为“拔苗助长”。在一片反对识字的呼声中,假定在我们的面前竖着两块指路牌,一块写着 “识字”,一块写着 “反对识字”,彷徨不定的我们究竟该迈向哪边呢?
文字与奶瓶原本同根同源
随便拿起一个奶瓶,我们就会发现,奶瓶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 奶瓶是一个物体;
* 奶瓶由点、线、面、色彩等元素组成;
* 奶瓶有大小、形状和轮廓;
* 奶瓶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nai ping”。
随便拎出一个字,比如“猫”,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字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 “猫”可以看做一个物体,如果写在平面上,它是一个二维的物体,如果以别的方式制作这个字,比如雕刻在某种材质上,它就是一个三维的物体,总之,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它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物体;
* “猫”由点、线、面、色彩等元素组成;
* “猫”有大小、形状和轮廓;
* “猫”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mao”。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撇开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奶瓶和“猫”这个字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我们确信宝贝可以认识奶瓶,他一样可以认识“猫”。我们之所以认为文字跟别的物体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并非文字本身真的多么与众不同,仅仅因为我们对文字的看法不同而已。我们成人会把文字当成承载知识的载体,而宝贝不会。在他的眼里,文字跟奶瓶等物体,猫、狗等动物没什么区别。既然文字和奶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在给宝贝喂水的时候告诉他:“这是奶瓶!”为什么就不可以在他遇到某个字的时候告诉他那是什么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