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娇和撒野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宝贝假装无能或超能,能做的事情却不自己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却偏要做,以唤起大人的关照与怜爱,尤其是2岁之前的宝贝,撒娇和撒野更不容易分辨,但是为了宝贝的健康成长,分辨撒娇和撒野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们对宝贝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撒娇是宝贝的心理营养,是宝贝主动与妈咪创建的一种心理游戏。
撒娇反映宝贝的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具有“能进能出”的游戏控制水平,首先在理智上他知道自己“假装”到什么程度,妈咪能够并乐意接受,在情感上他尝试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当遭到大人拒绝的时候他知道应该“认真”了,不能再“游戏”了,能够与大人保持较好的配合与默契,所以会撒娇的宝贝是娇怜、乖巧、可爱的。实际上,宝贝需要向大人撒娇,大人也需要宝贝的撒娇,撒娇是滋润宝贝心理健康成长的营养品。
撒野是不良性格的温床,不恰当对待,撒娇就容易变成撒野。
撒野在词典中的含义是:“对人粗野、放肆;任意妄为,不讲情理。”撒野的宝贝“能进不能出”,他做不到什么情况应该“认真”,什么情况可以“游戏”,它不像撒娇那样让人舒服,却让人难堪;也不像撒娇那样是理智的,能够分清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分寸把握得好,却是情绪化的,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的需要。
在宝贝0—3岁阶段,撒娇容易变成撒野。因为家长觉得宝贝还小,不懂事,不必跟宝贝太计较,凡事都依着他;而且家长从主观意识上很容易忽略撒娇和撒野的区别,所以就随便孩子怎样表现了,经常主动接纳宝贝的撒娇却忽略拒绝宝贝的撒野,这对他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结果宝贝可能变得任性难以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