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家长都很在意宝贝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尤其在“礼貌”方面,很多家长都希望宝贝遵从成年人制定的“礼节”:见了人要叫。为此,家长们教导、敦促、提醒乃至强迫宝贝,而宝贝却很少跟家长配合,往往表现得不尽人意。家长们很困惑:宝贝为什么这么别扭啊?我怎样才能让宝贝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呢?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们犯了操之过急的错误。首先,对于一个小小的宝贝来说,一个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宝贝看着陌生人,心里十分恐慌,本能地要以沉默来保护自己,我们督促他假装欢喜地去“叫”这个人,是不是强人所难?
其次,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他们本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行为。
另外,宝贝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表现对父母“面子”的重要性。他们不懂得怎样做是给父母增光的,怎样做是丢脸的。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感受,跟宝贝本身没有关系。因为宝贝没有达到礼貌标准而批评他、给他施加压力,不仅是不公平的,也往往适得其反。
父母4个恰当做法
1.尊重宝贝的天性,不强求宝贝达到成年人的“礼貌”标准。
2. 在他人面前,以身作则,将宝贝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咪的同事”以行动鼓励他人尊重宝贝,平等地对待宝贝,这样做,也可助宝贝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宝贝放松下来,自然而然地礼貌起来。
3.平时在家里礼貌地对待宝贝,家人之间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 “没关系” “别客气”等。宝贝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宝贝准备好时,就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4.尽量杜绝那些看上去友善的“逗”,那其实对宝贝是一种伤害。宝贝对自己的财产有一种本能的保护意识,对陌生人有戒备心,这是正常的,应当得到鼓励。当成年人说要把他们心爱的玩具拿走时,宝贝往往不懂得这是开玩笑,而信以为真,因此奋起反抗。总是这样被逗,宝贝会对他人失去信任,产生严重焦虑和社交障碍。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温和地制止对方,对他说“请不要这样逗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