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宝贝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首先,宝贝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正在迈向独立。在这个阶段,宝贝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这么大的宝贝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
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
作为人,不及时确立“我的”这个概念,我们就没有自我;如果不知道什么属于我们,我们可以支配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我们就无法发展责任心,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当尽力保护儿童“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让他们确认自己的“财产”不会受到随意侵占。
宝贝只有确认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宝贝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给父母的6个建议
1. 保护宝贝的所有权,不要为了面子而强迫宝贝分享。分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应该牵涉到权威与武力,让宝贝感到恐惧和痛苦。
2. 让宝贝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宝贝的同意。如果宝贝不同意,要尊重宝贝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父母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宝贝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宝贝“一起玩”。
3. 建立宝贝对他人所有权的认识。在家里,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4. 帮助宝贝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
5. 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宝贝不那么在意的玩具。让宝贝学会“交换”,有助于宝贝学会分享。
6. 不要批评宝贝,更不要给宝贝贴上“小气”、“自私”、“霸道”等标签。理解、接纳宝贝此刻对于分享私人物品感到困难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宝贝逐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