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明明是到银行存钱,却莫名其妙地买了保险,之后居然还赔了钱,找谁?理论?
当你叫苦不迭的时候,却发现许多人和你有着同样的遭遇。
当下,保险业何止一个"乱"字了得。保险产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投保人难以看懂;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绞尽脑汁?到处兜售,甚至不惜欺骗?销售、误导营销,消费者屡屡"中招"。
中国保监会日前通知,自2009年3月15日起,保险公司不得通过银行储蓄柜台销售投连险,中国银监会亦发文要求银行进一步规范保险代理业务。遗憾的是,监管部门的规范不断,而乱象难绝。假如你现在去银行,一定看得到还有不少人在被忽悠买保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人无奈,保险误导销售屡禁不止,那些戴着"理财顾问"华冠的保险销售员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财顾问"化蝶嬗变?
但不管怎样,保险于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李嘉诚说:"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自己和亲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
所以,我们往往反感过度营销,却又割舍不下对"保险"的情结。就像你在被误导之后,却发现已经欲罢不能。
2009年10月1日,新保险法将正式实施。但愿,这部法典能够让保险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问世间保险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知。"
保险营销乱魂术
"在街上看见背个包,西装革履的人,就感觉是卖保险的,要是再骑个自行车就更像了,特烦。"一个朋友这样说。
仔细观察,还真是这样。我们的保险代理人,大多是身着正装,背着公文包,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样。但是,如此形象的人多了去了,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为什么只有保险代理人被特殊化了?
最近,一份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家庭抽样调查显示,居民对已投保的保险公司表示满意者仅为41%,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6%,还不到一成。
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内保险市场,为何在居民中的满意度如此之低?据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居民普遍对保险代理人的工作颇有意见,认为"诚信不足,形象欠佳。"特别是有的地方接连发生保险纠纷和"退保"事件后,更引起世人对保险代理人的指责,而且不乏一针见血者:"保险代理人素质亟待提高","保险代理人先要保险"。
据媒体报道,今年46岁的曾女士,1997年在某保险公司代理人的不懈劝说下,为丈夫买了3份终身寿险。2003年6月,曾女士的丈夫在家中意外死亡,曾女士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派人调查后得知,投保人在投保前已患有多种疾病,属带病投保,认为曾女士隐瞒事实,不予赔偿,也不退还保险费。但是,当初曾女士购买保险的时候,保险代理人并没有提出关于什么条件不能参保的要求,也没有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曾女士无奈,只好告上法庭讨说法。法院经?审理认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代理人没有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告知其应将曾经?患病情况如实说明,故保险公司主张不成立,判处保险公司支付曾女士保险费6万元。
虽然这家保险公司最终支付了保费,但是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无法抹去。
银保合作是保险公司拓展客户的重要手段,但是,基于去年的投连险退保潮,银保合作一度陷入僵局。保监会明文规定,今年3月15日起,银行储蓄柜台禁止销售投连险。但是,保险代理人从没有放弃银行这块风水宝地,采取各种方式隐藏在银行寻找客户。
这些营销员努力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本无可厚非,但他们身着银行员工制服,尤其在不佩戴胸卡的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将其误认为银行理财经理,并将其主观意图明显的推销,理解为银行客观的评价、推荐。
保险代理人除了营销方式混乱之外,自身的称谓也是混乱不堪。
保险从业人员是我国保险业中非常重要且数量庞大的一个群体,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称谓最不统一的职业之一。到网络上搜索一下保险公司的招聘广告,或者看看保险展业人员所递的名片,就会发现诸如"财务策划顾问"、"业务员(经理)" 、"财务分析师(助理)"、"理财规划师"、"储备干部"等众多或直白或委婉、或响亮或低调的称谓。
保险展业人员的多样性与称谓的混乱性相结合的后果,不仅会让投保人误解保险展业人员的真实身份及其与保险公司的关系,进而为保险展业人员欺诈、误导投保人的违法活动提供方便,也会误导应聘有关职位的人员,使其误解自己的职业性质与职业前景。同时,这对保险公司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大量的"孤儿保单"维护成本很高,而且续保困难;另一方面,如果保险公司在对个人代理人和员工在名称上不区分,在管理上混同,对代理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不加以明确,很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代理人钻空子,要求保险公司对其负担一些劳动关系中的义务。
要想规范保险营销市场,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保险代理人的素质。人的问题解决了,信任危机就好解除了,保险也将不再是烫手的山芋,而是雪中送的炭了。
保险产品勾魂药
原本在设计时就以长期持有、兼顾投资和保障功能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唯独没有贴上"保险"的字样,一时间乱象丛生。
在A股行情好的时候,部分保险公司营销员和银行代理机构的销售人员将"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宣传成基金的代替品;而股市行情如今前景不明,这类保险产品又被一些销售人员当成"高于利率水平的储蓄产品"来吆喝。
买的时候,还以为淘到了稳赚不赔的摇钱树,可到头来却发现,这保险也有不保险的时候。投资型保险一下成了基金中的基金,一下成了保险中的保险,可谓变幻莫测,神出鬼没。
当然,从投资型保险本身的产品设计来讲,并没有什么问题。而投资型保险产品之所以乱象丛生,还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那么,认清投资型保险就是投保人自己要做的功课了。
由于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也最易和基金产品混淆。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实际投资收益可能赢利,也可能亏损,但投保人必须承担全部投资风险。如此明确的"责任",由晦涩难懂的说明书一掩盖,经?推销人员一忽悠,你若是上钩,就注定离陷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