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储户质疑:银行为何推销不适合客户的产品?
查看完整版本:储户质疑:银行为何推销不适合客户的产品?
2009/3/11 13:11:31
  在银行业务的投诉榜上,信用卡和网点服务几乎年年上榜,而由于去年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现象集中爆发,因此理财产品也受"亏损"所累,成为消费者重点投诉对象之一。事实上,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合不同投资者的区别。而客户经理在销售理财产品时是否从客户的利益出发,成为客户与银行纠纷的关键点。
  银行不断增设收费服务项目,理由是"与国际接轨"。事实上,消费者对银行的不满并不在于收费的多少,而是在于服务是否与收费相匹配---"与国际接轨的费用是否能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相比国外银行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中国银行()业在"与国际接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财产品高收益,但是风险呢?
  "风险很低,跟存款差不多,但是每年最低有6%的收益,你可以买一点做长期投资。"
  你在银行遇到过客户经理这样推销理财产品吗?不少投资者在被客户经理"避重就轻"的游说下购买了自己并不了解的理财产品,而当他们发现,实际收益并非像客户经理描述的那般诱人,甚至还要蒙受损失时,银行却以一句"投资风险客户自担"搪塞投资者。
  不过,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投资风险客户自担",那么销售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提示风险责任呢?
  ●典型案例
  推销理财产品,只言收益不讲风险
  陆先生去年在客户经理的游说下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一年下来收益竟然为零。而陆先生表示,当初推销理财产品时,银行工作人员说得天花乱坠,甚至口头承诺该产品最低收益比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高。结果一年下来,声称特点为"收益高"的这款理财产品收益为零。
  而银行客户经理对此解释是,出现零收益的理财产品属于正常现象,合同上已经对风险进行了提示。
  ●专家说法:
  银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理财产品并非"包赚不赔",购买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如果客户经理在销售时没有明示风险,那么就存在违规操作。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建议:
  法律界人士提醒,销售人员推销理财产品时的收益承诺,投资者最好要求其以书面形式记录,以便日后取证。
  ●典型案例:
  买基金变成买保险,推销产品指鹿为马
  冯先生的父母去银行网点存款,柜台一位工作人员告知,现在存银行不如买基金,并且承诺收益绝对比存银行高,没有任何风险,可以随时提取。由于两位老人对金融一点都不了解,认为买基金和储蓄是同一种概念,当时就把原本存银行的16万元购买了该基金。
  事后,冯先生发现,销售人员实际上是为两位老人办理了2份完全不同的保险产品:一份万能型保险,一份投资连接保险。冯先生对这种欺骗老人的行为非常气愤。
  ●专家说法:
  律师指出,本案例中,银行工作人员对两位老人进行的产品宣传有明显的欺骗行为,两位老人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追究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并要求对其损失进行双倍赔偿。
  但是现实问题是,两位老人被骗的取证比较困难。
  ●建议:
  一位有10年理财行业经验的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能只关注预期收益率,更要关注数字背后所蕴藏的风险,如收益率风险、投资标的的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而且高收益的背后必然有高风险,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投资。应该遵循风险承受力匹配的原则。
  信用卡"霸王条款"何时休?
  一张信用卡,虽然为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但也引发事端不断。无理收费、霸王条款、信息被盗用等等,针对银行信用卡的投诉居高不下。而在消费者与银行交涉过程中,银行相对强势,消费者处于弱势。
  信用卡被认为是银行设定霸王条款最多的一项业务。
  ●典型案例:
  部分逾期还款全额罚息合理吗?
  曹女士去年11月刷卡购物,透支某银行信用卡消费7926元,约定还款日是12月15日。曹女士在12月6日还了7900元,就只欠银行26.16元。但她没想到,今年初收到对账单一看,透支利息要缴纳80.43元。"利息居然比本金还多?"曹女士非常奇怪。
  银行工作人员解释,80.43元的利息,并不是26.13元欠款的利息,而是全部透支金额7926.13元的利息。"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这样的事情。"曹女士非常不解。而银行方面表示,以全额透支金额罚息,以及每日万分之五利率罚息,都是经过监管部门同意的。事实上绝大部分银行均采取部分逾期全额罚息的做法。
  而记者查询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发现,国内银行18%(年化)的信用卡贷款利率也属于较高水平。美国银行一款信用卡罚息利率在9.9%~19.9%之间浮动,同时并不向持卡人征收年费。
  ●专家说法:
  律师指出,银行的这一规定属于格式条款,是银行的"霸王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这是《合同法》针对格式条款中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完全平等,为保护合同相对人的权利而做的禁止性规定,以避免签订合同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用免责条款侵害劣势一方的利益。
  ●建议:
  工行宣布从今年2月22日开始对信用卡已还款部分不再计收利息,首度打破信用卡部分逾期全额罚息的通行惯例。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评价称,这是银行从客户利益出发采取的一项举措,也是银行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需要的一项举措。银行界人士表示,新的计息方式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相信未来其他一些银行会效仿。
  ●典型案例:
  超过要求刷卡消费次数,仍扣年费
  陆先生申请了一张某国有银行信用卡,当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只要刷卡消费超过六次,第二年就可以免扣年费了。陆先生在用卡的第一年,刷卡消费超过了六次,但第二年查询对账单,发现仍然被扣掉了190元的年费。
  银行给出的解释是,类似于陆先生这样的卡都是先扣掉,第二个月再返还。陆先生不禁要问:"那我的利息要如何计算呢?"
  ●专家说法:
  律师指出,银行的做法不合法。所谓的"免年费",就是应该不收年费。扣除年费第二个月再返还是不合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因为扣除消费者卡中的年费获取利息而得利,属于不当得利。
  ●建议:
  如果是因为银行经办人员的误宣传或者乱承诺而导致用户产生年费,甚至产生利息,建议用户拨打客服电话做投诉。投诉时,记录下时间及接线人员的工号,以便日后可查。
  享受房贷优惠困难重重
  房贷利率7折优惠政策下发的时间已经超过5个月,然而还有不少"房奴"只能望"折"兴叹,因为各家银行对存量房贷实施7折利率优惠都设置了不同的门槛,比如是否首套房、信用记录、房屋面积等均有相关要求,并且除少部分可自动调整外,绝大多数银行要求客户递交书面申请,由银行审核是否具备利率下浮30%的资格,还有一些银行借机强行搭售自己的产品。这给因为优惠政策而感受到"一缕春光"的"房奴"们笼罩了一层阴霾。
  ●典型案例:
  享受房贷七折,怎么这么多道坎?
  去年,王先生从报纸上看到存量房贷执行利率七折优惠,于是到银行申请办理。可是银行却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三年不准提前还贷,并至少办2项业务。这样的门槛让王先生犯了难。
  事后,王先生和朋友聊起这件事才知道,朋友因为是2007年办的房贷,现在也不能享受这个优惠。
  ●专家说法:
  中国银行业协会明确提出,各家银行在办理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业务中,一律不准强制搭售银行理财产品或其他金融产品。各家银行及分支机构,对符合"7折房贷"利率条件的客户的申请,要加快办理,简化办理流程,有效维护客户的正当权益。
  但法律界人士指出,"银协"禁令并不具有法律甚至行政效力,对银行并无实质性的威慑。而且"银协"禁令针对的主要是银行搭售,对申办程序却无相关规定。但是无论是搭售产品,还是设置复杂程序,事实上都是银行的"霸王条款",对于"霸王条款"不能只是禁止,而应该彻底清理,并通过相关法律进行约束。
  软实力何时能增强?
  在银行办业务,取到假钞是谁的责任?工作人员态度恶劣,投诉到银行之后为何杳无音讯?客户排长队,可营业网点五个窗口只开两个?总是说顾客是上帝,但是银行的服务质量总是让"上帝"犯难。
  ●典型案例:
  从银行取到假钱,为什么我买单?
  林先生去银行取了一万整扎的百元人民币,接着去另一个银行存款,却验出一张假钞,当即就被该银行没收了。
  林先生拿着假钞没收证明,找到原银行经理,带着验钞机去该行交涉,再次验钞,确认为假钞,可是原银行经理说,既然他们的验钞机能够验出是假钞,那这个就不是他们的问题。
  林先生非常气愤:这一万块钱从一个银行直接到另一个银行,中间没有他的任何责任,为什么要他来买单?
  ●专家说法:
  律师指出,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对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承担质量保证义务,顾客在银行取到假钞,原则上银行应当负责赔偿,该银行经理以其验钞机能验出是假钞为由拒绝赔偿,显然是不合法的。
  但是提醒消费者注意,取到假钞时要及时保存证据,因为如果不能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是在该银行取到的假钞,很难得到银行的赔偿。
  ●建议:
  不少有此遭遇的网友指出,取到假币,打电话到银行客服投诉是徒劳的。客服的口径都很一致:"我们行是不可能取到假币的"。
  一位银行业人士建议,如果遇到取出假币的情况,客户最好留在原地并将纸币放在摄像头前留下影像证据,如果确实是银行方面的问题,银行会积极为客户解决。
  ●典型案例:
  服务窗口少,顾客按钱分等级
  张先生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发现银行六个服务窗口只开了两个,两条长长的队伍让他心里发急。等了半个多小时,王先生终于挨近了窗口,却被一个人从外面挤进来插了队。那个人对工作人员说:"让我先存,我有金卡!"原来该行有规定,持有金卡(一次性存20万)的客户,有优先存款的权利。张先生生气了:"有老人优先、孕妇优先,没听说过还有有钱人优先!"
  ●专家说法:
  银行业人士表示,由于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以至于目前到银行业务种类越来越多,这也客观导致银行排长队的现象。去年以来,在监管部门牵头下,银行已经加大网点改造力度,增加了ATM机的投放,同时将ATM机每天取款限额由5000元上调到2万元,并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通过电子渠道迁移柜台的简单业务,分流柜台排队压力,缓解了因单个客户办理业务时间过长引起的排队等候现象。
  ●建议:
  能够使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柜员机就尽量不要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目前市民能规避银行排队问题的惟一方法只能是自己适应高科技交易手段。
  不过,如果遇到银行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的情形,读者文小姐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成功的投诉经历:她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对银行服务人员的态度非常不满。事后,她并没有打通该银行的客服电话,而是直接将电话拨通了该银行的上级电话,并且很快接到了该服务员的致歉电话。这也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