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早已撑起半边天的中国女性来说,在投资和理财方面的战果绝不逊色于任何男同胞;然而,如果我们拘泥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则难免忽略男女心理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是证券投资还是银行理财,女性都有着一套独特的理财哲学。
女基金经理优势
随着女基金经理逐渐增多,女人在证券投资方面的优势值得广大投资者关注。统计显示,无论是2008年的单边大牛市,还是2009年初至今反弹行情,由女基金经理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在整体上均跑赢男基金经理。数据显示,剔除货币型和债券型基金后,从2008年初至年中,女性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6%,高于男性基金经理-34%的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而2009年1-2月间,243只由男基金经理掌管的偏股基金新年以来平均上涨20.35%,同样低于女基金经理1.24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显示,女基金经理所持股票的评价市净和投资集中度(十大重仓股股数占该股流通股比例)明显低于男基金经理。也就是说,女基金经理更偏好长期价值投资,而厌恶短期坐庄和概念股。
偏好房地产投资
房产中介有句行话:"女人的钱最好赚!"女性在投资方面偏好有稳定现金流的房产投资,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爱逛街的女人来说,哪里新开了一家超市,哪里的店面租金最高,均了如指掌;而对于居家主妇来说,哪种户型更适合居家,哪种户型更适合出租,投资起来也得心应手。
不过,女性在发挥固有优势投资房地产的同时,也需谨防心理误区。一般来说,女性对新形势的适应性略低于男性,对经济情况逆转缺乏心理准备,信息来源狭窄,往往局限于小圈子之内跟风操作,却鲜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忍耐力。在世界金融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固执地坚持原有投资理念,或许蕴含着较高的风险。
防概念性女性理财产品
针对女性消费心理,不少银行也开发了一些女性理财产品。投资者对此要格外谨慎。例如,去年3月8日,工行与高盛公司推出的两年期QDII产品,挂钩法国巴黎春天集团等多家国际著名奢侈品企业股票,并附增了女性健康保险。经过此次金融危机,奢侈品企业均遭重创,收益恐难令投资者满意。
此外,层出不穷的女性信用卡也是各大银行和商业机构的重要"吸金"手段。此类信用卡均与知名品牌协成合作,提供包括服饰、首饰、美容、健身、餐饮、娱乐、咨询、培训等多方面特别折扣及优惠,以激发女性客户的办卡热情。面对种种小诱惑,能坚持理性消费女性似乎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