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本土私人银行困局(二)
查看完整版本:本土私人银行困局(二)
2009/2/28 0:41:08
  顶级增值服务潘原生(地道的中国人,在新加坡注资公司、在中国折腾碳交易项目,1000多万元身家让他成为本土私人银行家们争夺的对象)还在私人银行组织的聚会上,认识了不少生意上的伙伴。"这样的聚会经常有,我们被邀请到银行那里,一起听一个讲座或者大家一起坐坐玩玩,更像一个会所或俱乐部。"潘描述自己的经历。这与大部分私人银行部门老总希望营造的气氛一致。"我们希望能做一些与众不同的活动,首先让客户感受到银行的增值服务,也能给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中国银行北京私人银行部老总王磊这样定位:"如果只是打高尔夫球,这不是我们私人银行部提供的服务。如果我们请老虎伍兹过来与客户一起打球,那才是真正的尊享体验。"依照这些私人银行负责人的思路,潘原生的确参加过私人银行举办的各种活动,包括医术名家为客户坐堂诊脉、知名经济学家对外汇走势判断的讲座等等,如果统统折成市价,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潘不知道平摊到自己身上的成本几许,但可以肯定的是,至今他除了存款,还没有为他的私人银行家"贡献"什么像样的业务。
  对此,曾经在花旗工作过的美国私人银行家JorgeA.Amy分享了他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时,我们犯过一个很大的错误,误以为资金量大的客户就是大鱼,有时候,在他身上花多少精力、多少钱都不会让他做什么业务。后来我们知道如何判断哪些是真正有用的客户,并集中对待。对那些死鱼,就算钱再多也要放弃。"
  成本中心的迷惑如何向私人银行客户收费?
  中国人已经习惯银行的"免费"
  服务,而银行的收费模式也相当"隐形",无论是存贷款业务还是销售基金的收入,都是按某笔业务计算并扣除。"我们的客户还没有养成为一项增值服务付钱的习惯。"一位中国银行研究私人银行的高级经理说。一个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只能通过一些简单产品计算,他的存贷款业务量、他买了多少基金、他投资了多少银行理财产品。更复杂的需求如何定价,显然还是这个"成本中心"的迷惑所在。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合伙人兼金融行业主管曲向军认为,按照国外成熟的经验,建立一个私人银行(或部门)需要做很多前期调研和分析,包括盈利模式的构建、成本核算以及客户贡献度等等。但他所观察到的本土私人银行的发展,还仅仅出于业务冲动。"能赚多少钱?能有多大的盈利,可能有些银行还没考虑好。"曲向军坦言。
  同人不同求在这一点上,外来的和尚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使有成熟的盈利分析模型,却没有盈利来源可供分析。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UBS、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都因为政策限制而显得束手束脚,对于在岸业务的乏善可陈、发掘客户的难度,他们更多地作为"联络处"角色出现。毕竟,中国客户的离岸业务有利可图,在岸限制转做离岸、财富管理没得做,可以让投行先行。
  根据凯捷与美林《2008年亚太财富报告》,亚太区的客户们将44%的资产分配在亚洲以外的区域,其中以欧洲和北美为最。虽然这个数字让不少本土私人银行家咂舌,在他们了解的那些满足于基金、股票甚至大宗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里,好像没听说过如此巨额的资产配置在国门之外的故事。作为冷眼旁观者,潘原生却表示理解。他自称是客户里的另类,在富豪圈子里,钱从哪里来并不是公众猜想的那样。"只要去参加一个大规模的客户活动,你就能发现有钱人真的有很多种。"潘描述他的所见所闻:"有像我这样的企业家,活得很累。也有对钱知之甚少的明星,我还见过奥运冠军。还有一部分就是有钱,也说不上为什么有钱的人。"
  JorgeA.Amy认为客户细分在私人银行服务里至关重要,因为钱的来源不同让客户需求天差地别。"我们也知道应该把客户分类,但我们现在只能满足一部分客户的需要。"一位建设银行浙江分行的私人银行家说:"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一些投资选择,基金组合等等,甚至我也可以陪他们看看楼盘,并提供专业的建议,但更多的服务,我们还只是在尝试。"
  你的问题,能解决吗更多的服务可能包括创新投资、家族企业的上市、艺术品鉴赏投资,甚至慈善活动。在产品层面,中国银行北京私人银行拔得头筹,它向客户定向募集的定制信托产品表现优异,因为大跌中成功保存了实力,而让客户"超满意"。该产品的设计者文博士向记者透露:"我们代表客户在这个市场上寻找优秀的管理人,基金经理、操盘手,都要最优秀的,我们会很挑剔地选择。"同业看同业,当然能区别热闹和门道。而私人银行家站在几个亿的客户资产上,也拥有了选择的生杀大权。但关键在于,客户能放心交出钥匙。
  在不少"见过世面"的山西大客户眼中,国内私人银行还没让人放心到交出钥匙。首当其冲的原因可能是,本土私人银行业务还没准备好服务"超高端客户"---一般指2亿元以上资金量的客户。他们的需求会更特别,往往需要一个家族办公室专门服务。另一个原因可能如同一位太原私人银行家所说的。他向记者介绍:"这些老板们比我们的理念先进得多。他们一般会送孩子出国读书,他们也是国际私人银行追逐的对象,看的东西多了,就懂得全球投资这些。他们也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可能太土了吧。"
  资深私人银行家告急事实上,各家本土私人银行除了在零售银行业务上"借用"了所属银行体系外,其他业务很难依托银行自身的"积蓄"。大量在银行内选拔的客户经理熟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有些发展成为不错的基金分析专家,但让这么七八杆枪服务最顶级的客户,还远远不够。
  看看数据,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里,2007年注册金融分析师(CFP)人数为1448名,2007年富裕人士却达到41.5万,富裕人士每万人配CFP数量为35位。在美国,这个数字达到222CFP/万人。
  除了产品,人才也是私人银行的另外一个瓶颈。上文中那位浙江分行的私人银行家如此撰写内部招聘的广告,不能太年轻,至少要能与客户分享类似的人生经历。但事实上,很难要求一位28岁的女性私人银行家与一位38岁的客户,探讨京都协议到期对碳交易市场的影响,甚至非婚生子女的遗产继承问题。这也是潘原生对私人银行不那么热心的原因之一。
  但从一个生意人的角度,潘原生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桩前途无限的好买卖,根据凯捷和美林联合推出的《2008年世界财富报告》,潘能在亚太区找到280万高净值同伴---这个数字让亚洲太平洋地区驻扎的私人银行家兴奋不已,除了仅次于美国、欧洲27.7%的占比,更多的"新钱"一族让这项业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众所周知,比起欧洲沉闷保守的"老钱"做派,新富们更喜欢冒险、更热衷交易,这笔佣金就会让私人银行业务的利润上升几个百分点。
  末了,引用一位行长的套话:私人银行会与私人银行的客户一起进步。谁说不是呢?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