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现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大约150万,每年出生的患儿将近20万。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怎样才能尽早识出,进行适当有效治疗,争取手术时机?父母们经常会有很多疑问,我们特邀国内著名心脏方面的专家樊朝美教授为大家解疑释惑——
Q1:我的宝贝刚刚出生20天,就被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医生说这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A1:先天性心脏病可能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发。
目前,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很多研究认为是由胚胎发育差错引起,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决定了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倾向,而环境因素如果在适当时期作用于遗传倾向,就使得正常的发育转变为异常;环境因素包括孕期感染病毒、药物及有毒物质等,一般发生于怀孕最初的1-2个月。
Q2:宝贝出生后,怎样及早发现宝贝是否患用先天性心脏病呢?
A2:定期体检是及早发现先天性心脏病的根本保证。
现今,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为流行病学研究,即减少或消除患病危险因素;二级为高危产妇筛查,即在妊娠6个月后利用超声检查发现心脏畸形胎儿;三级为提高外科手术的疗效。
但我国目前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级、二级防治几乎还是空白,或仅刚刚起步,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病率仍然不会明显下降。那么,作为父母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使患儿尽早得到治疗,取得好的疗效,是一项有效的保护方法。
Q3:我的宝贝出生时心脏的卵圆孔没有闭合,卵圆孔未闭由什么原因引起?应该在几岁做手术?
A3:可能是孕期感染病毒、接触过射线或使用有损胎儿发育的药物造成。
如果胎儿心房的房间隔在生长过程中未完全与心内膜垫粘合,就会在左、右心房之间遗留一个孔道,这个孔道就被称为卵圆孔。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病毒、接触过射线或吃过一些有损胎儿发育的药物,就可能会导致卵圆孔不闭合。卵圆孔会造成房间隔缺损,如果症状较轻不一定非做手术,正常人也有卵圆孔未闭者;但若症状明显,并血液从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量较大,就应争取在2-4岁时进行手术修补治疗。何时手术为宜,需要进一步询问主治的小儿心外科医生。
Q4: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都有一些什么异常表现呢?
A4: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宝贝通常有以下几种异常表现:
1.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
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常会有气促或呼吸窘迫的表现。特别是有些患儿在吃奶时或活动时更为明显,甚至造成喂养困难,患儿很容易烦躁。一般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会出现气促表现,但却没有明显的呼吸窘迫表现。
2.皮肤青紫
又称紫绀,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一般情况下不表现出青紫,如果在剧烈活动、哭闹、吃奶等时出现青紫,父母一定要警惕。
3.心脏有病理性杂音
如果带宝贝去看医生,用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杂音,这是诊断先心病的一个重要体征。对于出生后头几天即出现杂音而无临床表现的新生宝贝,应该先除外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