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9/2/11 4:40:10
可以说,中国人理财意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从两个老人开始的,正是因为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在天堂偶遇时的一段对话,让我们开始反思以前"先收后支"的消费模式,并意识到拼命的储蓄和疯狂的炒股与理财有着天壤之别。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理财理念恰在这时逐渐传到国内。
但如今,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严重伤害到全球实体经济,让我们怀疑美国老人是在忽悠人。如果不是美国人肆意的超前消费,怎么会出现当前的局面?也的确有西方的学者和官员称赞中国人重视储蓄的习惯非常好,而近两年炒股巨亏、贷款买房被套的一些人,恐怕也后悔为什么不多听听中国老人的话,至少不会让手中的钱白白打了水漂。
那么,中国式的理财真的比美国式的理财更优越吗?是理财理念本身有问题,还是人们根本就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理财理念?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在哪里?通过对比中美理财的差异,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纳税与节税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概莫能外。当一个人取得工资收入时,就有一笔所得税(收入税)被划走了,而在商品买卖、投资理财、遗产继承等过程中,还要缴纳消费税、印花税(或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等。税收和通货膨胀一样,是实现财务目标的最大障碍。我们先来看看美国人收入税的构成。
美国的个人收入税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联邦税、州税及城市税。城市税只有少部分城市有,所以主要是联邦税及州税。联邦税率是边际税率,也就是说,只有收入超过底限,才会交这个税率。州税各个州不一样,税率从0%到9.5%不等。例如,阿拉斯加和佛罗里达州没有州税,伊利洛伊州是统一的3%,而加利福尼亚州是1%-9.3%。
此外,个人还需交社会养老保险税及医疗保险税,分别是6.2%和1.45%,但收入高出97500美元的这部分不需要交养老保险税。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情况相比,美国的个人收入税并不算高。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比中国完善。除了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这部分个人所得税(收入税)支出外,其他的消费、投资环节也要纳税,美国的税制要比中国复杂得多,相应的节税技巧就非常重要。
在好莱坞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就是通过帮助狱警节税而赢得生存的空间,甚至后来出现几乎所有狱警排队来让他报税的场面。可见,节税是多么专业的一项工作。在美国,只有拥有CPA(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才能提供这种专业的咨询。
储蓄与消费中国人重储蓄、美国人爱消费,很少有人否认这种差异。尽管中国在年轻人群中也出现了不少"月光一族",但美国社会无论老少,几乎都是"月光族"。每当工资发下来后,中国人习惯性地先做一笔储蓄。美国人则将钱划拨到各种投资账户中,剩下的钱基本都消费了,而且大多数都是透支消费。
在中国家庭最隐秘的地方,可能放着一堆储蓄存折。当然还会有几张借记卡和信用卡。而美国人的房间里可能会有一些CD存单,更多的是各种信用卡。
在美国,CD存单是由不同的银行发行的,期限不同、利率也不同,而且银行之间可以交叉地卖其他银行的CD存单。而国内的存款利率都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每家银行只开立本银行的储蓄账户。美国人放在CD存单上的钱,很少有超过2万美元的,这与国内个人储蓄账户上动辄趴着二、三十万元有着明显差异。此外,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银行破产之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会为储蓄存款提供保障,上限是10万美元。如果储蓄账户中超过10万美元,超过的部分就不提供保障了。中国暂时还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个人的储蓄一般是由国家信用做担保的,但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渐推进,也会设立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人不喜欢现金储蓄,也不喜欢现金消费。信用卡是美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手段,其次是支票,极少有人拿着一叠现金去消费。信用消费极大地刺激美国人的消费欲望,绝大多数人都超前消费。2007年美国信用卡债务积累超过1万亿美元,还有近2万亿美元的汽车和其他消费债务,十几万亿美元的私人抵押债务。
初步估计,平均每个美国家庭负债5万美元左右。2008年预计的美国国内信用卡的坏账率可能达到10%。中国近几年信用卡迅速普及,但真正使用循环信用的人比例很少,绝大部分中国人是按月全额还款的。这虽然不利于信用积分的增加,但却可以维持收支平衡。不过,目前国内信用卡的坏账率也出现了攀升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