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送走中国的"姻缘会",又将迎来西方的"情人节",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这些营造浪漫的元素无不需要"孔方兄"的支持。
生于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夫妻,大多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简朴、注重储蓄,理财方式比较单一。那是因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特定年代形成,而现在的夫妇更注重资产的保值、升值和家庭生活的品质。但如何能让小日子过得更好,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夫与妻的想法往往不同,家庭财权该由谁当家谁作主,就成了维系家庭关系、无可回避的敏感话题。
80后故事:
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
"谈恋爱,就是两个人的事,只要你爱我我爱你,什么事都好商量;一到要结婚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买房、装修、买首饰、摆喜酒……哪一项也少不了要花钱!"蒋先生认为夫妻理财是从谈婚论嫁就开始的。80后的蒋先生十几岁就从农村出来在银川打工,因为工作勤奋踏实,二十几岁就当了业务主管。他觉得在城里打工要租房、坐车、吃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攒够首付。他把打工当成积累社会经验,最终还是选择回老家和父亲在市集边的宅基地盖了二层的小洋楼,一层准备开店,二层用来娶媳妇、和父母共享天伦。可是他的女朋友不愿意到农村居住生活,提出至少要在新城买房才能结婚。蒋先生给女友算了这样一笔账:在城里买房至少要花二三十万元,简单装修也要四五万元,每年的取暖、物业、水电费都要好几千,就算他们两人每月打工收入加起来3000元,也存不了什么钱。在农村,家里包的地每年也有3万元-5万元的收益,吃住基本不花什么钱,再在一楼开个小超市,挣出一个人的工资不成问题。省下的钱可以买一台农机,地里不忙的时候,还可以帮其他农户干活赚钱,比在城里给别人打工强多了。蒋先生分析得头头是道,他的女朋友虽然说不过他,还是坚持要在城里买房,两人最终因为谈不拢而分道扬镳。不过,蒋先生相信,总会找到一个和他志同道合的有情人。
70后故事:
举债度日还是提前还债?
做文职工作的林女士,一提起家庭理财就一个头两个大。"结婚前,我每个月都有节余,除了自己买衣服,还可以给父母一些家用;结婚后,每个月都有还不完的债,什么都舍不得买,日子越过越倒回去了!"由于林女士的丈夫陈先生家里是做小买卖的,收入不固定,所以还房贷的责任就全落到了林女士身上。陈先生却说:"银行房贷利息很低了,到哪里、找谁借钱,一借能借20年?"他认为,有钱就要把生意做大,宁可借钱花,也不能动做生意的本钱。林女士则感到压力过大,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严重影响了生活品质。"如果有年终奖之类的大额收入,我会考虑提前还贷,缩短还款年限或月还款额。"
60后故事:
买车还是买房?
"女人总觉得没套房子不安稳,如果当初先不买房子,现在两套好房子早拿下了!"跑出租的王先生一提起十几年前为了买房,卖了一辆出租车就非常后悔。刚结婚的时候,王先生和他妻子还是租房住,七拼八凑买了两辆出租车,当时连车带户不到10万元,他妻子总觉得租房住心里不踏实,一直敦促王先生买房。于是,王先生就卖了其中一辆车,又借了些钱买了个普通的商品房。"现在一辆新捷达,连车带户要40多万元。如果没卖车买房,我现在就可以买个高档住宅区的好房子了!房子虽然也在升值,但没出租车升值快。"现在王先生自己跑白班,晚上租给夜班司机开,每天也有180元的租金。不过王先生认为买带牌照的出租车已经很贵了,以前跑七八年就能再跑出一辆新车,现在已经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