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尔·盖茨
2006年6月15日,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在今后两年内淡出微软公司日常事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卫生及教育慈善事业上。这位全球首富从2006年6月27日下午起卸任微软执行董事长,自己连"人"带"钱"全部投入慈善事业。他将把80%的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并将总计市值为5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悉数移交至"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账户名下。
1975年,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一起创立微软公司。在其后的30多年里,微软公司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软件企业,盖茨自己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个人。
盖茨在声明中说:"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巨大责任,现在是把这些资源回报社会的时候了,而帮助困境中的人们是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
2000年,盖茨以他与妻子的名义成立"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卫生及教育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盖茨基金会已为全球各类慈善项目捐款近300亿美元。盖茨曾表示,他的大部分财富将用于慈善事业,而不是给他的3个孩子。 CFP供图
如今中国是名声在外了。不仅产品销往五大洲四大洋,连中国的富豪,也"闻达于诸侯",连比尔·盖茨也动起了心思。
达沃斯论坛期间,这位从企业家成功转型为慈善家的世界级富豪说,他的下一个"目标客户"将是中国的顶级富翁。
他的话说得很直白,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许多人已拥有巨大财富。但中国的慈盖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于是,比尔·盖茨想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活动,争取到中国富豪的捐赠,"我将和中国的富人坐在一起,跟他们分享我做慈善事业的心得和感受。相信会在中国有所收获。"
愿望是很良好,也希望他能在中国化缘成功。但我实在不知道,要是中国富豪和这位世界富豪坐下来促膝而谈时,会不会倒出一肚子苦水。
这些年,民众意识的觉醒,已经让中国的富豪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慈善考验",甚至它已经变成了一种道德考验。
比方说,去年的汶川地震,企业家捐不捐钱已经不是个问题,捐多少才是个问题。所以,马云不知哪年哪月的一句"只捐一年"被翻出来狠狠地批了一顿;王石更是被讥讽为"王十",因为他提倡捐钱量力而力,十元足矣。
这里不想替他们翻案,实在没有这个必要。这里想说的是,一个慈善环境的产生,不仅有赖于企业家们的道德素养,也有赖于全民的"财富心态"。
是的,今天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大,尤其是其中部分人可能还总有点"第一桶金"的灰暗,所以在大众的话语体系里,"为富"和"不仁"几乎是同义词。既然富而不仁,那大家伙自然而然地便有了"劫富济贫"的冲动,把企业家主动的慈善行为变成了被动的上缴行为,这很有点像解放初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味道。
说句公道话,与比尔·盖茨的洒脱不同,中国企业家,大抵上活得并不轻松,他们在拿出真金白银做慈善之前,还要应付很多很多。
不信?就说税负吧。早就有专家说了,就全世界相对程度而论,中国企业的税负如果不是第一,也至少是前三位。有人计算了一下,把各种隐性、显性的税费加在一起,中国企业的平均税负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左右。
谁都知道,中国的整体产业在全世界的版图里,属于低端制造业,也就是人家挣一元钱我们只能拿到几分钱,可就是这几分钱,还要交掉四五成的税费。辛辛苦苦挣来点钱,你让人家吐出来做慈善,说不心疼还真有点牵强。
除却税收,中国企业家依然面临太多不可确定的因素,比如说宏观政策变化的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这些都使得企业家普遍存在两种心理:赚快钱走人或者留余钱保险。无论是哪种,想让他们做"散财童子"都很难。
话又说回来,中国人穷了几十上百年,手上刚刚有点钱了,自然把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无论拥有多少资本,在层次上大概依然属于"财富的初级阶段",想要人人都能有"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的洒脱,怕是不易。
按马斯诺的理论来讲,中国人依然还在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奔波,即便有了钱,境界也还是如此,远未到达可以慈善事业所属的"社会认可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范畴。也就是说,还没有从"物质"的此岸抵达"精神"的彼岸。
要不,中国人的储蓄率怎么会全世界有名的高?连拿出来花都不舍得,何况捐给别人?
有鉴于此,奉劝比尔·盖茨先生,凡事急不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