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09/2/6 18:39:54
如何打理子女手上压岁钱,中国的父母往往搜索枯肠。当然,把支配压岁钱的自主权还于孩子,从而培养其理财能力并强化其勤俭意识,不啻一种积极的家庭教育举措。
今年寒假,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理财实践手册。按年级分为4种。手册里有一张收支项目表,收入方面列出收到钱款的日期、来源和金额,支出方面分为学习、献爱心、孝敬长辈、娱乐和其它5个项目,其中再分为若干个用于明细支出目的与途径,每次花钱的时间、事由也悉数列出。最后累加,检查是否超支,或者是否出现"一边倒"现象。
由于涉及个人隐私,估计这份由学校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会上缴学校,权且认定为一份家庭作业。然而,当今的压岁钱已不是一笔小数额了,一个春节甚至可以打造出一大批小万元户。于是,压岁钱涉及的便不仅仅是孩子零花的问题。况且,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理财教育未必需要真刀实枪地以大量现金为教具。
其实,这个节日的烦恼同样困扰着西方父母们。比如德国,平安夜围坐在圣诞树下交换礼物是惯例,而且大小平等,小孩子也要为家长或来客准备一份礼物。成年人往往会另外再塞给孩子们一些零花钱甚或股票。这样,一个圣诞下来,孩子们的确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为了防范孩子胡乱花钱,家长便承担起打理压岁钱的使命。不过,家长的自由空间极为有限,可以说是在两条法规的夹缝中施展理财的禀赋:一是法律不允许家长私自保管孩子的钱财,这就意味着,家长只得把这些钱用来投资。二是法律规定,这笔钱在孩子18岁成年时不得缩水。于是,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准则,孩子越小,父母在理财上越趋于风险投资;孩子越是接近法定成人年龄,父母就更应该选择能带来稳固回报的投资方式。要是孩子跨过18周岁,而父母理财不佳,孩子便有权获得父母的补偿,否则法庭上见。
有个叫德卡电讯的基金,1996年上市,1999时还被定性为绩优股。上市之初势头强劲,2000年时直冲每股137.78欧元,随着网络泡沫经济接踵而至,每股跌进了29.25欧元的低谷,要是父母在孩子十周岁时以顶峰价购入此股,孩子18周岁那年,这个损失就高达70%。不过,孩子因此而控告父母的,至今还闻所未闻。
如此看来,对孩子的钱财,德国的年轻父母保管也不成,投资则更难行。与其如履薄冰地计较锱铢,倒不如让孩子在行与知上铢积寸累。宋人张景修言:"黄金满籝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比如,当前学校因一费制而尽可能回避校外教育活动,家长不妨从孩子的压岁钱中取出部分共同设立校外教育基金,此举一来促进学校展开校外教育的热情,二来点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此外还可以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在西方,这类主要由家长组成的促进会相当普及。只是他们投入的不是孩子压岁钱,而是应该用在孩子身上的却不直接交到孩子手上的资金。显然,还是减缩压岁钱的额度为好,尤其是在炫富恶俗弥漫甚至渗透到学校的当下社会。"一个特别富有的人应该给他们的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做任何事,但不能留下太多的钱使他们可以什么事都不做"。投资大王巴菲特此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