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更是投资者的偶像。

艾丽斯·施罗德原为摩根士丹利的保险业分析师。2003年巴菲特授权她为自己撰写传记。为写作巴菲特传记《 滚雪球》,她采访的人数超过了250多人。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一本他惟一授权出版的传记《滚雪球》正风行世界。日前,本报设法通过英文电子邮件,独家采访了该书作者艾丽斯·施罗德女士。
施罗德称--
巴菲特首次正式授权
沃伦·巴菲特,首先是一个传奇。其次,他是目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另外,他还是全世界的投资人、尤其是股票投资者们的偶像。
这个传奇的形成,由无数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无数细节构成,是时间与空间交合的必然与偶然。
在《滚雪球》之前,探究这个传奇的书就已有60本之多。但《滚雪球》与它们不同,因为这是现年 79岁的巴菲特首次正式授权同意的一本关于他的传记,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因此,本书很可能将成为惟一。
本书作者艾丽斯·施罗德原为摩根士丹利的保险业分析师。上世纪90年代末,施罗德在撰写一份有关巴菲特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报告时接触到巴菲特,并与之结下友谊。2003年,巴菲特同意施罗德为自己打造一部传记。 巴菲特表示,不会亲自动手写自传,相信施罗德会比自己干得更好。
在得到巴菲特的全面支持后,艾丽斯·施罗德向公司请了假,全职写作本书。施罗德称,巴菲特向她慷慨开放了两个大档案室。档案室里有很多巴菲特的投资材料、信件和其他资料。此外,施罗德还获得了巴菲特给她提供的特殊便利--一封确认两人合作关系、可以向受访者出示的信。因此,她得以采访到更多与巴菲特有关的人。
与前妻苏珊的感情生活
《滚雪球》一书,除讲述众人最为关注的巴菲特的商业战略外,也涉及一些巴菲特的个人经历,特别是他与前妻苏珊的感情生活。在苏珊眼中,巴菲特在投资方面天赋异禀,但却不会应付其他生活琐事,需要他人照料。据说也正是这一部分内容,让巴菲特本人有些不满,但他并未要求作者作出删减。
据了解,尽管巴菲特与第一任妻子苏珊没有离婚,但苏珊1977年就离开了他,搬到了旧金山。此后,在苏珊的鼓励下,苏珊的朋友- - 巴菲特家乡奥马哈一家餐厅的女招待阿斯特里德·门克斯搬去和巴菲特同住。2004年,苏珊去世,两年后门克斯和巴菲特结婚。
一个美国成功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称,巴菲特选择艾丽斯·施罗德为其作传是明智之举。因为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将巴菲特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他那盘根错节的商业帝国。施罗德女士不仅对巴菲特的传奇人生了如指掌,同时也敏锐把握到了他对当前经济危机的精确预见。而《时代周刊》则表示,本书详尽呈现了巴菲特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就,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国成功故事。那些根本不关心商业的人们也会着迷于他的传奇人生--一个儿时饱受母亲呵斥的邻家少年,长大后仍然依赖女人们的心理安慰,甚至当他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后,也是如此。
2005年,兰多姆出版公司下属的班塔姆·德尔出版集团,以700余万美元获得这本传记的北美出版权,创下美国出版史上又一天价稿酬。2008年9月,《滚雪球》英文版在北美出版, 2009年1月,该书中文版在中国大陆面市。
2008年 12月,本报通过中信出版社与施罗德女士取得联系,并给她发去了一封英文采访提纲。一个月后,我们得到了她的回复。
以下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问:您的这本巴菲特先生的传记与此前的有关他的传记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答:我是惟一一个以前曾采访过沃伦的作者,也是惟一一个翻阅过他的书信往来和文件的作者。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帮我去理解他;除了沃伦,我为这本书采访了超过250人。在过去的10多年里,在与他共度了许许多多的时光后,我开始了解到他真正喜欢的东西。而其他所有的传记作者,跟他和他的人物圈子,充其量也就是一种远距离的关系。因此,《滚雪球》第一次真正讲出了沃伦·巴菲特的故事。在此之前,大多数关于他的故事,只是部分真实,或者说漏掉了重要的元素。关于他如何成功,一度是个神话。在《滚雪球》中,读者会明白沃伦·巴菲特是如何努力工作,以及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人生就像滚雪球
问:您认为巴菲特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除了他的内在禀赋,沃伦出生在了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方。我的意思是,他的家庭珍视教育,并鼓励他的雄心。另外,他开始进行投资时,可能是20世纪最具机遇性的时代。
问:巴菲特先生说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您认为巴菲特是如何找到他的湿雪和长坡的?
答:"湿雪",是焦点--找到你的****。假如你真的热爱某件事情,机遇就在于你热望去占有的东西。在早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在哪些方面,但"长坡"是行动--当你知道需要做什么的时候,行动起来。
问: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衰退期,美国更是如此。巴菲特先生是怎么做的?
答:在这场危机发生前数月,沃伦就曾预料到此类事情可能要发生。他认为,除了应有一个独立机构--而不是不同金融机构私下里--之下的中央结算所来处理所有交易,对金融衍生工具更多的对外披露也是需要的。尽管他没有公开进行批评,但很显然,政府过去通过低利率鼓励不计后果的贷款,并采取其他方式刺激抵押贷款市场增长,是不明智的。
问:巴菲特先生的投资理念和个人生活原则是一致的,还是另有一种内在联系?
答:最难理解的事情是,巴菲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是一个悖论。我称他的性格是一个万花筒。他富有,但生活简朴。他才华横溢,却将成功归于运气。他谦卑,但却喜欢名流环绕。他思想传统,但却过着非常不合常规的生活(包括多年来事实上有两个妻子)。他独处,但又喜欢博得关注。他在金钱方面非常吝啬,但在时间和建议上却非常慷慨。他多愁善感而且忠诚,但即使是对朋友和家人,他有时照样冷若冰霜。我写下这本书,读者们会从中了解这些矛盾背后的这个男人。
问:巴菲特说,衡量成功的标准是真正爱你的人的数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巴菲特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吗?
答:是的。
问:您认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于当前中国大陆的投资者,尤其是股票投资者有什么启示?
答:因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复杂的经济状况和强劲增长的期望,中国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在中国找到一个好的投资的基本原理与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计算企业一段时间内产生的现金流,付比现在的价值(包括一个安全边际)更少的钱。投资需要注意的方面还包括了解会计知识、证券法律和股票市场的运作等等。还有,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实际操作和法律可能非常不同。当沃伦在美国之外的地方投资时,他会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差别。另外,对他或许不太了解的股票,在买入时,他会增加一个额外的安全边际。知道他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是巴菲特在中国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慈善捐款370亿美元
问:为什么巴菲特晚年才大规模地开始他的慈善事业?他为什么将370亿美元捐献给包括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内的其他基金会,而不是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一个庞大的巴菲特基金会?
答 :读了这本书,你就明白了。
(本报注:在《 滚雪球》的第62章《 票根》中,我们读到如下内容:
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宣布在未来几年中逐步向其他基金会捐赠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价值的85% ,共计 370亿美元。其中 5/6将捐赠给全球最大的基金会--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巴菲特要求自己捐赠的资金必须通过各基金会造福于人类,而不是供各基金会维系自身的长期生存之需。
这位当时的全球第二大富豪在进行捐赠的同时没有考虑为自己留下任何名利。没有建立什么沃伦·巴菲特基金会,更没有一个大学奖学金或一座大楼冠以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