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牛年理财注意啥:了解产品不盲从 安心持有
查看完整版本:牛年理财注意啥:了解产品不盲从 安心持有
2009/2/5 20:08:47
  经过一个春节长假,来自各大银行、各大基金公司的理财产品对账单基本都发到了客户手里。由于2008年股市的暴跌,"连累"了各个行业的理财产品,面对"尴尬"的业绩,我们又能从中得到哪些教训呢?
  理财聚焦
  了解产品牛年投资不盲从
  春节期间到处一派喜气,记者在南京西路某大行看到一幕小纠葛--家住静安区奉贤路的章阿姨当天上午收到来自上投摩根基金的一封信,打开一看郁闷不已,自己在工行买的一个基金亏逾60%。虽然经过银行人员的解释,章阿姨得知基金不是银行的产品,只是银行代销的。但她气愤地告诉记者:"当时买这个基金很抢手,是按比例申购的,1元1份。我申请买1万份,实际只买到了2000多份。最主要的是当时银行的工作人员跟我说这个很好的,没风险,现在想来还好最终买到的不多,但也亏了1000多元。 "
  章阿姨看着账单还是很气愤,表示以前觉得在银行买东西没风险,现在银行代销的产品多了,销售人员不负责任,最终吃亏的还是客户自己:"以后绝对不能光听销售人员的话,一定要看清楚合同! "
  而在位于吴江路的交通银行,记者也在该行大门口看到一款名为"金至尊"的理财产品广告,大意是市民只要缴付44195元就能买到到期后保证给付的5万元理财产品,当场净赚5805元差额。但细看才知要获得这些利益必须持有这款产品满5年,而且在复利效应下,银行宣传的这些收益其实并不诱人。在记者的追问下,工作人员才告知"金至尊"是广电日生人寿的一款保险产品,并非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市民对保险产品印象不佳,包括工行、招行等大行在内均出现过在宣传时隐去保险公司的名字的情况。"一般来说,分红险等产品由于具有2.5%的保底利率,所以在降息渠道中会凸显价值很畅销,但比起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一般要求的投资期更长,如果钱要提前支取损失就会很大,关键是老百姓要搞清楚自己买的到底是啥,买适合自己的产品。 "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保险代理人杨文樑告诉记者。
  安心持有避免频繁操作
  刘先生是老基民,也在2006年、2007年赚了个钵满盆满。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8年让他载个大跟头的也是手上的基金。
  2008年年初,刘先生决定调调手中的基金,他到书报亭买了一些理财刊物,比较了一些基金排行榜,选择了牌位最靠前的三只股票型基金。刘先生清楚地记得,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融资近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一出,导致股市暴跌。 2月21日,浦发银行再融资对股市造成恐慌。上证指数两个月内由5200点下落1000点至4200点。刘先生手里的"明星基金"也跟着集体缩水。到了4月这些基金还全部是亏的,而且净值表现仅在所有股票基金中处于中游。
  刘先生觉得自己选错了基金,选择了全部赎回。 4月24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下调至千分之一,股市略略回调。刘先生赶紧又抢了两只在前4个月里表现不俗的股票型基金,但是到了9月,上证指数跌破了2000点,这两只基金的业绩也惨不忍睹。
  对此银行理财师指出,刘先生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是看着榜单买基金。的确很多基民喜欢根据前一年排名来选择基金,但如果你仔细留意近两年的基金排行榜就会发现,每只基金在榜中只会各领风骚一段时间,没有谁是常胜将军。基金产品的业绩特别是股票型基金,与基础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某只产品的投资组合正好是市场的热点,那么这只基金的业绩表现就会非常突出,排名自然会在某段时间之内快速上升。
  第二,基金跟股票不同,不宜频繁操作。频繁操作是投资大忌,也是投资者实际承担最多的风险。基金其实忌讳追涨杀跌,因为没有一组股票会一直涨下去,也没有一组股票会一直跌下去。一些股票论坛上经常有朋友力荐某某基金上月表现强劲,我要申购,某某基金近来表现太一般了,我要"杀鸡"。其实这样操作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热点经常轮换,有可能你今天杀了,明天它就开始启动了,也有可能你今天申购了,它后劲乏力,开始调仓了。
  保险买得太多也是错
  陈小姐最近遭遇了烦心事,受金融危机影响,单位年终奖减了半,原本一直靠不菲的年终奖来支付保费的陈小姐一下子感觉 "断了供"。"我和未婚夫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将来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婚房是男方提供的,没有房贷或其他负债情况。除了单位统一办理的社会保障福利,我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 "陈小姐说,她希望购买那种主要针对个人健康保障的保险,比如重大疾病保险,女性健康保险,以及在发生医保外的医疗费用时可以报销的保险。
  但虽然本着这样的需求,陈小姐在代理人的介绍下却购买了很多理财险。记者看了看她的保单,缴费期长达20年,年缴保费2万元的保险,还有一份快缴快返型的分红保险,虽然保险公司承诺缴费三年后就开始返还,但头五年每年需要缴的保费高达2万5千元。
  记者替陈小姐算了一笔账,她每年的保费支出占了全年收入的40%,实在是过高了,而相应的健康、意外险保障额度却不是很高。
  寿险分析师指出,类似陈小姐这样的年轻人有不少。但保险讲究长期效应,"断供"问题的确很棘手,建议陈小姐不要轻易退保,这样损失更大,不妨利用减额缴清--按合同当时的现金价值在扣除欠缴的保险费及利息、借款及利息后的余额,作为一次缴清的全部保费,以相同的合同条件减少保险金额,使保单继续有效。
  这样做的优点是保险公司会将投保人已缴保费分摊到未来缴费期限,使保险合同顺利期满。投保人或能领取保险金,或者保单约定的保障继续生效。缺点则是:由于投保人已缴保费分摊到所有缴费期限,每一期的缴费金额必然比原先合同规定的要减少,投保人的保险权益必然也会比原先保险合同规定的相应减少。可能在出险后不能达到理想的赔付金额。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