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优良品质与天性,备受华夏先民的喜爱与推崇。以农耕为主的中国,自古就有爱牛、敬牛之习俗。在己丑新春期间,我从中外各时期的火柴商标上,"牵"出一群各具神态的"牛",向读者献"丑"。
清末民初,日本火柴商在华倾销的火柴上,"牛"即亮相于火花。神户铃木的"牛童"火花,画面为一个天真可爱的牧童,盘坐在牛背上,手持竹笛,曲曲牧歌,余音悠长;裕贞祥的"双牛"火花,为两头公牛相互凝视;怡和洋行的"双星七夕图"火花,以象征"七夕"相会的牵牛星与织女星而命名,牵着一头黑牛的牛郎和舞动身姿的织女,在银河中遥相对望。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我国民族火柴工业牛气冲天,"牛"火花可谓多如牛毛。启昌火柴厂的"耕牛"火花,画面远处一农夫扶犁驱牛,近处一头硕大的水牛扭头晃身,四周青山繁树、农家屋舍,富有田园诗般的意境;宝鸡泰昌火柴公司的"卧牛"火花,牛作伏卧引首状,具有凝重安详的气氛;利民厂的"牛头牌"火花,是一幅牛首的"特写":牛头、牛角、牛鼻、牛耳,风格粗犷;鲁西火柴厂的"双牛",其目光炯炯的眼神表现了牛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胜利火柴厂的"铁牛",是一尊牛的雕塑,体现出朴实、厚重的艺术韵味。另外,还有恒泰火柴厂的"进牛"、洪泰火柴厂的"金牛"、裕华火柴厂的"童牛"等等,无不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以"牛"为图案的火花,被各地火柴厂以各种艺术形式所表现。上海厂5枚一套"五牛图"火花,将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搬上火柴盒面,五头牛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各异;长沙厂12枚一套的"毕加索笔下的牛"火花,选用的是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牛作品,干净利落的大笔触,凸现出牛的筋骨神韵;天津厂15枚一套的"牛"火花,汇聚了牛家族中的15个成员,有黄牛、牦牛、长角牛、野牛等,使人增长见识;武汉厂"牛"花采用抽象的线条色块构图,两只牛角呈对称式圆弧,显得雄壮有力。
这些形形色色的"牛"火花,无不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健壮、昂扬、奋进的本色,充溢着生肖牛特有的情趣,令人玩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