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牛年,我们期待什么?
查看完整版本:牛年,我们期待什么?
2009/2/3 14:53:35
  牛年到了。这个牛年注定是个极为艰巨的一年。由全球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已经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股市、楼市、才市……到处弥漫着景气衰退的气氛。如果说,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同时又意味着机遇的话,那么---
  1 理财还是听专家的
  采访对象:张先生年龄:49岁职业:旅游从业人员刚刚过去的鼠年对张先生而言,可以用一个"惨"字来概括:下半年,受金融海啸影响,国内经济骤然降温,令他经营的旅行社生意一月不如一月,全年利润较上一年度大幅下滑20%以上;投入股市的数百万资产更是在短短一年内,大幅缩水超过50%,令久经股海的张先生也始料未及。
  其实,张先生也算是个老股民了,上世纪末,在自立门户经营旅行社小有起色后,张先生即初涉股海。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和资产的逐渐增长,2001年时,张先生账户里的市值曾达到400余万元。不过此后几年的漫漫熊市,却使他经历了第一次市值大缩水,400余万元在"温水煮青蛙"后,逐步缩至200余万元。然而,2005年,在上证综指跌破千点后,A股随即上演了长达两年的绝地反弹,股指一路攀升至6000余点,涨了整整6倍。张先生的账户也实现了"爆米花",资产由百万级上升至千万级。两年牛市中,张先生的主业成了听消息、炒股,旅行社的生意反倒成了副业。
  然而,此后突如其来的暴跌,却让张先生的股海淘金梦偃旗息鼓。上证综指从6000点一路"飞流直下"至1600点,跌幅超过70%,而且期间没有任何象样的反弹。幸亏有此前那番熊市的洗礼,张先生见好就收保住了部分资产,但剩余资产在股市这架巨型绞肉机里,也是被"抽筋去骨",所剩无及。
  所幸的是,鼠年尾巴A股的持续反弹,令张先生的股票市值略有回升,稍稍弥补了一些亏损。随着牛年的到来,众多经历了鼠年熊市的投资者纷纷期许着牛市能够卷土重来。张先生对此并不抱太大希望,"一方面,如此大级别的暴跌后市场很难出现V型反转;另一方面,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也不支持资本市场独善其身。"张先生颇具专业性地分析道。然而,在银行利率不断下降、债市牛市大势已去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无疑还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首选标的。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于是在这个牛年新春佳节中,张先生开始认真制定其一年的投资理财规划。在仔细研读了券商、基金2009年投资策略报告后,张先生发现,各大机构对牛年行情都判断为结构性行情,即股指可能上下波动空间不大,但个股将分化加剧。也就是说,个人炒股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强,专家理财的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像张先生过去那样打"游击战",四处打听消息炒股的方式将被市场淘汰。张先生毅然决定,金盆洗手,专心经营旅行社生意,将投资交由专家打理。
  然而,如今理财市场上,专家理财的种类也够繁多,银行、保险、基金、信托……可谓琳琅满目。经过研究,张先生最终决定把牛年的投资理财目标锁定在信托产品上。
  尽管2008年公募偏股型基金净值平均跌幅超过50%,但不少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却逆市上扬。统计显示,在73只存续期超过一年且每月公布净值的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中,5只实现盈利,4只全年跌幅在10%以内,25只跌幅少于30%,上述产品表现均好于去年最佳公募偏股型基金-31.61%的跌幅。然而,由于信托产品门槛普遍较高,少则50万元,多则100-200万元,将大多个人投资者挡在门外。但以张先生的资产,这一高门槛却并不构成障碍,反而倒是选择哪类信托产品成了问题所在。
  事实上,信托产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证券投资类产品。按照投资标的分类,还有信贷类、房地产类、股权类等,其风险和收益特征也各不相同,张先生就此咨询了相关理财专家。
  理财专家介绍道,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与证券投资基金类似,受证券市场影响较大,因此,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信贷类、股权类等信托产品多采取固定收益模式,因此,风险也相对较低。
  针对不同信托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理财专家建议,张先生不妨将剩余的股市资金逐步回笼,投资于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而将其余资金投资于一些固定收益的信托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及稳步增值。
  受去年底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推出影响,今年将有更多地方政府通过信托方式筹集资金,为基础建设项目募集资金。因此,专家建议张先生在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中,重点关注投向基础建设项目的信托产品。此类信托产品可以使中小资金也能投资一些大型的低风险而回报率却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基础设施项目,让其也能分享诸如城市基建、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利益。如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推出一款投向苏州向城区漕湖项目的相城发展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起点金额为300万元,年固定收益率达到8.3%,在目前各类投资品中颇具诱惑力。
  做完上述理财规划后,张先生不忘对牛年抱有另一个新的期待---新闻上看到基金公司专户理财项目"一对多"模式即将推出,那么,到时候干脆把资产都交给基金公司专户投资团队打理,让这些投资精英们制定理财规划,自己只需坐享理财服务啦。
  2 期待房价再降一点
  采访对象:严枫年龄:29岁职业:教师要结婚,自然得先安个"窝"。比起上海的年轻人,"初来乍到"的新上海人背负了更大的经济负担。对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上海人来说,"买房"绝对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不少新上海人结婚的首笔开支并非筹办婚礼,而是将工作攒下来的所有积蓄,全部交作买房的首付款。严枫和他的未婚妻就是其中的代表。
  步入农历新年,严枫就将迎来29周岁生日。2004年夏天,来自河南洛阳的严枫正式从上海某大学毕业,顺利签约黄浦区一所中学,担任体育老师。严枫的女友是比他小两届的师妹,江苏南通人,现在上海一家国企担任行政工作。两人相恋近五年,双方父母都催促着儿女们早日结婚。敌不过父母们的"狂轰滥炸",严枫和女友从2007年4月份起,开始筹划结婚事宜。
  两个人要结婚,买房子的事情自然而然提上了日程。当时女友刚从苏州转到上海工作,租着共和新路上的老公房,每月租金750元;严枫租的房子在火车站附近,每月租金800元。两人虽有积蓄,但上海的房价那么高,要拿出首付难度还是高了点。而正是从2007年4月起,上海的房价又开始了一轮上涨的苗头,眼看着房价涨得越来越厉害,家里和朋友都催促着赶紧买房,严枫和女友也开始着急了,急忙加入到看房的大军中去。
  "人一着急往往就容易没了方向,加上当时一阵抢购房的风潮,更让人迷失了方向。我们在上海都没有亲戚,也没有路子买便宜的房子,只能自己买报纸,通过同学朋友打听,找中介……总之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信息,照着信息去看房子,可没少走冤枉路。"严枫告诉记者,对于像他们这样的新上海人,对上海房地产市场并不熟悉,在第一次买房子的时候,甚至连自己想要买什么房子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加上囊中羞涩,只觉得房价一个劲地往上窜,应该尽快买房,以减少购房成本。
  为了购置婚房,严枫和女友半年多来每个双休日奔波在沪上各大楼盘,所有的娱乐活动都退居二线。然而,楼市越来越热,房价节节上涨,他们的心情也越来越着急。可要么是房子不符合要求,要么是价格太高承担不起,兜了一大圈之后,竟然没有找到一套合适的。手里拿着有限的钱,要买满意的东西确实很难。"我们都开始有些失望了,看着房价一天比一天高,买房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严枫表示。
  好在上海的房价在2007年下半年止住了攀升步伐,而严枫也调整了购房策略,将目标锁定为二手房。"只要交通方便,小区环境尚可,价格能承受,都成为我们的目标。"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2008年11月份,正当严枫到处找房子而不得时,正好一个同学的弟弟是做房产中介的,手头有一套房子就在浦东北蔡地区,几乎满足了他和女友对房子的所有要求。严枫回忆说:"那个时候,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确实比较低迷,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刺激楼市的政策,但是,一些有意售房的房东依然情愿捂着房子也不愿降价,没让我们少郁闷。北蔡那套房子,环境不错,将来也会通轨道交通,我们比较满意。不过,谈价格的时候也是磨了好久,外加同学的弟弟在一边出力,总算是在预算内把房子给拿下来。房子两室一厅,76平方米外加一个30多平方米的阁楼,房龄10年,总价将近90万元。为了减轻以后的还贷压力,我们决定首付多一些,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了,父母也拿出了他们大部分的积蓄帮助我们,最后首付5成,每月还贷3700元。都说上海的高房价把全国的钱都圈来了,在父母拿出他们辛苦积攒的钱帮我们买房子的时候,似乎验证了这个说法。"
  在严枫看来,上海的房价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前期涨得太高,因此,总体来说还是非常贵。对于他和女友这样的新上海人而言,刚走上社会没几年,工资水平在整个社会阶层中也比较低,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对房子绝对是"望而却步"。在严枫的同学中,也有很多人来自外省市,因为高房价而推迟购房计划,有的甚至因此将终身大事延后。严枫表示,"都说上海的房价同比下降了,我希望再低一点,让更多像我这样的新上海人能买得起房,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严枫已经属于有房一族,不过贷款买房意味着他和女友从此要更加省吃俭用,拼命工作。"不过有了自己的房子,结婚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辛苦点也值得!"严枫满足地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好多几年来对购房持观望态度的人,都向记者抱怨房价居高不下,对很多中低收入者而言,凭自己的实力购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近几个月来,央行先后五次降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购房成本;2008年10月下旬,上海推出房地产新政,十四条救市政策出台,内容涉及税缴、公积金等方面,减轻购房者交易负担;1个月之后,中央针对中国经济出现的下行趋势,出台了扩内需、促增长、稳楼市的措施,并将房地产业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在尽最大能力减轻购房者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上海市政府也在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以预见,今后的楼市,将有多样化的结构性住房体系,供不同需求的购房者挑选。随着供需关系的平衡,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年轻购房者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少。
  3 就业要确保"生存第一"
  采访对象:王健年龄:22岁职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透露,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近100万人,2009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大概是611万人,合计总数约710万人。
  对于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今年无疑是最艰辛的"就业"年: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的影响、高校扩招的后遗症、《劳动合同法》提高了进入企业的门槛等等,这些都高度集中在了2009年这一"节骨眼"上。
  如果说2009年的毕业生不够幸运,或许是实话。但是幸运与不幸运,只是外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知识技能的娴熟掌握以及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再过几个月,王健就要毕业了。当初从浙江湖州考入宁波某家民办三本院校时,全家人都为其高兴。王健是父母大家族中惟一考入本科类院校的孩子,尽管只列入了三本的分数线,学费几乎高出二本一倍,但是,父母竭尽全力支持王健攻读本科。
  王健选择的是当初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新闻传播系,如今竞争也非常激烈。不过,这几年来,王健也没闲着,而是寻找各种机会,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除了平时参与校广播台的编辑与摄像工作外,暑假期间,王健还在家乡湖州的电视台实习。去年8月份,王健还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东方宽频实习。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与深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原本高校扩招后,每年应届大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已经使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今,又"雪上加霜"地降临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背后的多骨诺米牌一倒,使得就业这一环变得异常惨淡。
  对于王健来说,现在面临多种选择:第一,留在大学所在地---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的宁波,在浙江处于重要地位,也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发达、前景广阔的沿海城市。宁波与湖州同属于浙江,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各方面也大致相同。如今,王健已经在宁波生活了近4年,在各方面也有所适应。如果能留在宁波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算是跨了一个台阶。但如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王健在当地投出的十几份简历,大多石沉大海,或是偶尔面试了几家,最后也杳无音讯。
  第二,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州。尽管湖州从整体经济水平来说,比不上宁波。但毕竟是在自己的家乡,对于土生土长的王健一家来说,在当地总有一些人脉关系,找一份工作应该不难。而且,在家乡工作,几年下来能省下一大笔开支。因为光吃饭与租房这两项开支,在宁波估计每月都要花费800元,如果再加上其他开销至少在1000元左右。而据某调查显示,今年超半数职场新人月薪起薪低于1500元,有的甚至低于1000元,更有少部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甘愿"零工资"就业。这样计算的话,"背井离乡"的成本实在太大了。"能马上找到一份工作,赚钱回报父母,是我现在最大的希望。而且现在不正流行'先就业、后择业'嘛!"王健坦言。
  第三,离开浙江,去上海打开一片天地。在父母看来,"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出去闯闯,这样才不枉费四年来父母的心血。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城市出人头地,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倘若还是在湖州找工作,当初或许还不如直接在湖州读大学,也不用花费那么多精力在外地"折腾"了。之所以选择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的机会多、视野广、能锻炼人。"如果能在上海先找一份新闻采编方面的实习工作,哪怕我们两个工薪阶层每个月省吃俭用,抠出1000元给孩子作生活费,我们也愿意。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现在我们日子紧一点也是心甘情愿的。"王健的母亲诚恳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愿。也许最后一个选择,是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最质朴、也是最具有主观色彩的希望。
  对于王健这样的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张桢宁,他表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确立'生存第一,发展第二'的主导战略。生存第一,也就是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获得offer,先立足;其次再考虑如何发展得更好。"
  "王健目前有三大选择地:宁波、湖州和上海。宁波求职的状态是杳无音讯,湖州求职是稍有把握,而上海求职则更多的是憧憬。从操作的现实意义角度看,在湖州首先取得offer是当务之急。从中华英才网长期跟踪的求职者数据来看,85%的成功求职者赢在求职心态。有时机遇可能暂时没有出现,但如果能稳定心态,成功求职才会有转机。王健可以先在湖州取得offer,然后再继续在上海或者宁波尝试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所谓手中有约,心中不慌,脚踏异地,神气洋洋。"
  "当然,即便是在异地找到工作,王健还是要进行合理的SWOT分析,也就是理性地分析岗位之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毕竟在人脉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自身的职业生存,而像上海这样的职场环境对于很多年轻的新生代职场人,很容易遭受到自己难以想象的职业挫折和压力。很多年轻职场人往往做不到一个合同周期(如1年)就离职,从而使得自己的职业初期就发生断层,为今后的职场发展埋下祸患。此外,王健还需要评估自己对于职业价值观中最重要的诉求。比如,他如果更喜欢一个稳定而不是挑战的环境,就需要客观地看待并预测不同岗位的要求。看问题需注重长远,才能使得自己在选择中,能够做好更充足的心理准备来应对。"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包含了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在内的大问题。因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国务院总理****前不久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如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等等。
  在严峻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国家出台的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然,在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大学生还应进一步审视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整自己的心态。
  华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吴薇表示:"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走向社会的学生需设定一个正确的期望值,重新思考与梳理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从容应对变化,设定一个更合理的期望值,才能更好地就业。此外,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相关
  专家解读楼市:09房价有望平均下降25%
  去年年底以来,在拉动内需、鼓励消费的号召下,各地房地产市场掀起了降价促销潮,优惠措施花样迭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房价并未真正"低头",声势浩大的促销也并未给楼市成交量带来多大起色。
  另一方面,中央下发了严禁地方政府越权救市的禁令,北京、上海等地方党政领导更打破一直以来的沉默,纷纷发出"房价太高"、"不为开发商托市"等声音……种种现象意味着中国楼市走到了一个微妙的关头,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也许就要发生。
  长期关注房地产问题的经济学家李开发指出,"经济规律到这个关头,已经不能不调控房地产价格,所有阻碍房价回归理性的措施都是徒劳的,不管什么力量来干预房地产都是徒劳的,除非让经济继续在低迷状态盘桓,不让它回升,那就维持房地产高价。"---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房市萎靡不振、各地措施频出的特殊关口,李开发认为:2009年房价可能平均下降25%。
  李开发认为,房地产市场几年来积累了一些问题,他建议"不要再提'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定房价'、'反对房地产价格大起大落'等模糊概念。"他认为,一个地方多数百姓都消费不起住房,何来房地产市场稳定?因此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价格降下来,让大家都来消费,市场才能真正稳定。"健康发展的唯一渠道就是降价,降到跟老百姓需求相适应,这才叫健康。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