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怂"字,不是"怂恿"的"怂",而是指无能、没用、窝囊、软弱、低能,甚至包括过分老实等意思,应读为"丛"。在我家乡义乌,要是说某某无能得常被人欺,就说这个人太怂了!据说这是古代保存下来的口语,属于语言活化石。
网上有朋友拿这个字批评中国券商、基金、战略投资者等主力,怪他们太"怂"。说"中国金融资本已经'怂'过了2008,2009年委实不能再怂下去了。如果再怂出个'股市新低'来,那就不仅仅是自讨苦吃,而是要连累整个中国了",并有"人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的指责。我们理解他们恨铁不成钢,但我认为,眼下这样指责,相当不负责任,至少很不合时宜。
首先应该说,"中国金融资本"并不"怂",曾创造了2007年的辉煌,以至有过上证综指一天暴跌引来世界股市大震荡的记录。只是眼下不能表现强势。因为"中国金融资本"还是一匹无缰野马,一有机会就会丧失理性。这根缰绳是什么呢?是制度。这一年中国的金融资本开始接受教训了,管理层懂得缰绳的重要了,开始在基础制度上下功夫了。最近准备改革新股上市制度,就是信号。我倒祈求,中国金融资本这一阵绝对应该"怂"一点,悠一点,越强势,中小投资者越倒霉。
另外,这也是从当今国内外金融与经济情况来考虑的。日前,美国银行业最大的两家银行曝出新的危机。花旗集团、第四财季花旗亏82.9亿美元,这是连续第5个季度报亏;美国银行第四财季亏17.9亿美元;美林第四财季同样亏损153.1亿美元;拯救楼市结果并不理想;失业率在增加……一系列金融财务数据表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第二波爆发。瑞银集团、苏格兰银行,包括李嘉诚,大量减持中国银行股,绝非心血来潮。就像许多动物,严冬中善蛰伏者,方能拥有灿烂明媚的春光。中国A股市场走强,需要外围市场大环境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副怂样,谁说不是保护自身实力的策略呢?
海明威说过,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也就是说,人是不能"怂"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本来是一种为了更大的迈进而作的后退,往往会被人斥之为"怂"的。斥责者,有的属于天真,有的属于为了私利而"反激",我们不能随便附从。尤其是中小投资者,2008年中国股市给我们的教训已经足够了。人是不能败打败的,但是趋势也是不能对抗的,教训也是应该吸取的。能够吸取教训,顺势而为的人,永远是强者,而不是"怂兄"。此中奥妙,只有拥有一份闲淡之心的人才会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