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理财不能有“糊涂账”
查看完整版本:理财不能有“糊涂账”
2008/4/20 11:29:30

一笔“糊涂账”,“存款”变“保单”,芝罘区市民洪伟两年前糊里糊涂地将15万元投入到了一款保险产品,自己却很长时间里浑然不知,以为钱还在银行里存款,为此他甚至还有了“上当受骗”、被“忽悠”的感觉。
本报3月28日报道的这则新闻给时下热衷于各类理财的市民以启示,这就是:理财可不能有“糊涂账”。

“人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理财专家对老百姓理财的一句忠告。诚然,那种将钱存入银行便高枕无忧的传统观念已渐渐开始被破除,如何让“钱生钱”正成为我们的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一笔“账”。

而“钱生钱”,首要的前提便是弄清“钱生钱”的道理。时下,从银行到保险、证券、基金等等,各类理财产品眼花缭乱,如何使自己的钱收益最大化或者风险最小化是不小的一门学问。

从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中挑选出自己中意的那一类,这更不能“糊涂”。倘若自己连最起码的购买保险或者投资证券与银行储蓄的区别还尚未分清,倘若还没有弄明白如何获取收益,那么你最好还是先弄明白了再说。

眼下,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洪伟这样的“理财盲”。洪伟说自己“只信任银行”,同时又想获得比银行储蓄利率更高的收益,如此矛盾的心理使其莫名其妙地理了一笔“糊涂账”。

其实,无论是银行储蓄还是包括保障型、投资型以及万能型在内的保险,无论是证券基金还是其它理财产品,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人而异。每一个理财产品自然都有它的市场,“推销”理财产品的业务员为了多拉几单业务,往往贬彼褒此,或者有意无意地隐瞒其“弊”夸下“海口”,这在生活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以及抗“忽悠”能力。

而抗“忽悠”能力的提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熟知其“招数”,对其所言产品之“利弊”了如指掌,对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宣传语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此一来,所谓“知己知彼”,自己的经济“账”才能算清,自己才不会任其摆布,为理财产品所“累”。

毕竟,自己才是“钱”的主人。“糊涂账”不仅影响着你的好心情,也影响着你可能会“生”更多“钱”的腰包。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