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市民不满某银行理财产品拒领到期最低收益
查看完整版本:市民不满某银行理财产品拒领到期最低收益
2008/4/20 11:05:42
对此,黄先生很气愤,他认为银行欺骗了他。

  可是,记者在看到黄先生的某银行理财产品协议书时发现,该协议书中明确约定,"本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3.50%或0.75%,与欧元兑美元汇率变动挂钩"。而且,在特别设定的风险确认一栏中写明:"本人愿意了解和购买该产品并已阅读本协议书背面的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并有黄先生的签名。从协议书的本身来看,黄先生应该在购买该产品的同时,已经充分了解该产品的收益及风险情况,即他有可能获得最高的3.50%年收益率,也有可能获得0.75%的收益,具体收益"与欧元兑美元汇率变动挂钩"。

   相关阅读:社科院独立评测近900个理财产品 还原理财幻象

  信息不对称

  市民质疑理财收益

  可是,在得知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获得了3.50%和0.75%两个预期收益中最低收益时,黄先生表示不能接受。因为同期销售的有固定收益为2.50%的一个产品,为什么他只能拿0.75%的收益,而不能拿2.50%和3.50%。对于黄先生的疑问,银行工作人员的解释是"因为国际外汇市场变动,导致银行投资收益不理想"。黄先生认为,谁能证明银行投资不理想?银行到底如何操作的,才让投资不理想?作为客户而言,如何才能确认银行跟他是否说了实话?

  一位业内人士称,尽管在理财产品的风险确认书上有黄先生的签字,可是这并不能代表黄先生真的充分了解了该产品的风险,显然在此投资中,黄先生对其投资选择是有过错的,黄先生也应该接受0.75%的最低收益。可是,黄先生的观点不无道理。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如何能和银行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充分地了解银行的投资信息。显然,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信任,才让黄先生拒绝接受银行给出的收益水平。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有黄先生这样经历和想法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各种人民币和外币的理财产品密集上市,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收益,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

    相关阅读:担心资金日趋紧张 银行混战理财产品    银行“忽悠”理财自损品牌

  理财产品销售有隐忧

  本报曾对某外资银行大肆渲染其预期收益进行过报道,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其实,过分渲染高预期收益只是容易引起投资者误解的一个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容易引起误解。

  首先,将年回报与期回报混淆。无论1个月、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还是5年长期产品,宣传时都按年化收益率表述投资价值。但经过销售误导与客户误解,年化收益率被混淆成短期理财产品的期回报率。例如,3个月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1.8%,实际得到的增值是1.8%年收益率的四分之一。

  其次,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不代表日后到手的实际收益率。银行的宣传特别注重最高收益率,以此来吸引客户购买,但现实投资残酷得多。投资者应该看清产品的最低回报是多少,有些产品有最低保证收益,有些则只是保本。

  再次,过度渲染概念炒作。如今银行理财产品已不单纯与债券市场有染,还大量挂钩国外衍生产品。

  风险提示不容忽视

  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问世时间不长,不规范问题较为集中。据悉,境外银行在推广理财产品的同时,非常重视投资者风险教育。例如在香港,银行销售的零售理财产品,不仅要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宣传资料也有严格的要求。银行理财顾问更要对投资者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以免误导投资者。而在国内,投资者风险教育只在证券市场开展,银行往往忽略风险教育。恰恰是忽略了风险教育,更容易使购买者将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传统储蓄。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