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云翔 北京报道 近900个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产品的数据库 “预期最高收益率是5%,而实际上只有1%多一些。”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涵盖了近900个理财产品的数据库中,东亚银行某理财产品的这种收益率“幻象”,只是冰山一角。
“目前,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透明。” 6月25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博士说。 去年11月,殷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收集商业银行发行的所有理财产品资料,并建立了一个号称“庞大”的理财产品数据库。 他们利用理财产品公布的投资计划,计算出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度,再以这两大指标及产品期限、已发行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对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做出衡量。即将在下个月出版的《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中关于理财产品的部分,即以此为基础。 截至今年4月末,理财数据库已经收集了近900个理财产品,并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以后他们还将引入对理财产品发行人的评价。 “我们的方向是成为理财产品的独立第三方评测机构。”殷透露,明年起他们将对外公开发布对理财产品的评测,供投资者参考。 殷称,目前国内普通产品发行较多,2005年发行的684支理财产品中,仅121个为结构性产品。而其中,又以外资银行发行的居多,中资银行中中国银行发行较多,其他中资银行则通常是代理外资银行的产品。 五大问题 通过对数据库的研究,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五大问题一目了然。 首当其冲的是信息高度不透明。尤其对结构性产品来说,其联接的指数在过去若干年的变动非常重要,而银行往往不提供此类数据。 殷说,以上东亚银行的例子,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广泛存在,银行只公布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做法很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监管机关应强制银行公布理财产品的信息,且必须是预期收益率而非最高收益率,还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理财产品进行评测。 二是理财产品面临的法律风险。如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信托业务”,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以及证券公司理财计划、基金等利用的都是信托机制,未来应该放开对经营信托业务的机构限制。 随着人民币理财产品挂钩境外资产价格、指数的数量大幅增加,风险如何对冲,是第三个问题。 此外,理财产品的发展给银行资本监管也带来新挑战。“但目前商业银行是否精确计算了风险头寸,并提取了相应的资本金呢?而银监会又能否计算、核实商业银行的风险头寸从而进行有效监管呢?”殷剑峰反问。 最后,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基准利率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