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工资多数是用来解决吃穿问题,节余下的那点钱,攒了几年才能买得起电视机、录音机等值钱的大件;上世纪80年代末,人们开始用节余的钱买国库券。从90年代开始,家庭财产的种类除存款、国债之外,又多了股票和保险;进入21世纪后,投资渠道不断增多,基金、信托、外汇理财以及人民币理财大踏步地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30年来,金融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老百姓的理财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理财曾经是一种奢望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日子大多过得紧巴巴,谈理财是一种奢望。
家住呼和浩特市电力小区的贺凤英今年63岁,回忆起30年前家里的收入,仍然记忆犹新。1978年,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才42元,当时家里唯一的金融产品就是国库券,那也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买的,根本谈不上理财。而同样是60岁出头的钟元奎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谈起投资理财,老人也颇有几分感慨。"我们年轻时,房子是单位分的,工资多数都贡献给了吃和穿,剩下的那点节余,存了5年才够买一辆自行车。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收入高点了,节余的钱除了存银行就是买点国库券,一放就是好些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为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要,各种票证应运而生,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都跟一张小小票证相连。要说那时老百姓有什么理财观念,就是用少得可怜的收入,凭票按时按量地买点吃穿用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老百姓的革命热情开始降温,消费欲望逐渐抬头。当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念普遍出现,除了维持较低水平的吃穿用度,想尽一切办法在银行存钱,为的是早日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形容的:"自行车,半导体,不吃不喝也要你;绿军褂,警察蓝,纳双鞋底就过年"。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宣告结束。
理财产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理财离不开银行,提起银行业的发展变化,55岁的首府市民杨文滨颇多感慨。30年前她刚参加工作,虽然挣得不多,但是每个月都往银行存几元钱。那时只有中国银行,即使在首府呼和浩特,网点也并不多。"去一趟银行,路上就得半小时,到那儿还得排长队,存几元钱得耗进去大半天时间。现在方便多了!仅我家小区附近就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好几家银行的网点,还有24小时自助终端,存钱取钱一分钟搞定。"杨文滨说。
30年巨变,银行服务已经延伸到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地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月26日,在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一家建设银行,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记者初略数了一下,有35位顾客前来办理各种业务。从年龄上看,中老年人占了一大部分,而且办理的业务种类,不仅仅是存取款,绝大多数是选择理财产品。"现在银行的理财产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打新股、QDII产品、黄金理财……什么固定收益、保本浮动收益的,每次我都得用笔记住回家再慢慢消化。"前来银行办理业务的市民关海玲说。30年前工资低,节衣缩食好几年也就攒个几百元,银行对普通老百姓也只开办存取款业务,老百姓没有别的选择。如今的银行更像个"金融超市"。关海玲去年选了一款打新股的理财产品,5万元起点,不需要交保证金,还可以随时变更申购资金数额,随时解约。
除了万花筒般的理财产品,银行已经成为多种金融产品走近老百姓的主要渠道。除了股票保证金开户,基金、保险、信托产品、国债……都是通过银行网点销售、发行的。在保险业,还专门开发出条款简单、便于柜台销售的"银行保险"产品。银行渠道收得的保费已经占保险业中介渠道总收入的七成以上。
存银行变为炒黄金
随着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地展开,老百姓的生活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这一新名词慢慢浸入老百姓的生活,并且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理财观念的转变。现年62岁的菅凤龙对这一变化有切身的感受。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菅先生说:"我是60年代参加工作的,当时在一家建筑工程公司上班,每个月只有30多元的工资,仅够一个家庭的基本开支。到了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下海,他们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因为单位效益不好,长期不发工资,我的生活成了问题,于是我1992年毅然辞职,同朋友一起下海做起了服装生意,几年下来也有了一笔不小的存款。那个时候的观念还是受七八十年代的影响,有钱存银行心里才觉得踏实,还可以拿利息。当时也听说炒股可以赚钱,但是对股票不太了解,敢碰的人很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低价进货高价卖出,都是些实物商品的投资,对于股票等那些'无形的交易'还是心存畏惧的。不过现在想来,我心里一直有个遗憾。90年代中期,炒股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受一些老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对股票的不熟悉,我错过了机会,而身边几个胆子大的朋友都靠炒股发了一笔。"
直到90年代末,一位开金店的朋友建议他,如果手头有闲钱,就存点金条,当时金价是每克98元,一根金条100克,还不到1万元,要是急用钱,就能马上变现,而且金价一旦上涨,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最终,菅先生买了10根金条,到2005年生意上正好有急用,当时金价也比买时涨了1倍多,一下就挣了10多万。菅先生激动地说:"跟其他人比起来我的钱虽然不多,但是比起七八十年代,什么也不干就想赚这么多钱,那简直是做梦。现在经济发展了,时代不同了,投资理财方式也五花八门,光把钱存银行已经落伍啦!"现在,菅先生也在时刻关注着黄金的价格,不过,他开始炒纸黄金了。
年轻人大胆投资
"时代变了,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不然你就落伍了。现在只要有一份稍稳定的工作,你就可以规划近10年以内的事情,甚至更长。"今年28岁的张泽在一家装饰公司做设计师,工作4年的她虽然只有5万元的存款,却毫不犹豫地决定买下中心城区一套价值25万元的电梯公寓。张泽乐观地说:"虽然我的钱连首付都不够,但是父母会给我提供援助,剩下的我会申请房屋按揭贷款。如果按照15年还本付息计算,每月大约还款1000元。我现在每个月可以挣2000多元,所以还款不会出现问题。这个房子位于中心城区,肯定有升值空间,将来我转手一卖就赚了。"张泽只是当前众多大胆投资年轻人中的一员。
说起大胆投资,家住电力小区的王威深有感触。他儿子今年刚上大二,但是已经通过投资小赚了一笔。去年,股市行情不错,很多人冲了进去。王威的儿子向他们夫妻俩借了1万元,和同学一起投资基金,年底还赚了一笔。王威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现在,我身边的朋友不再单靠到银行存钱挣利息,很多人开始热衷投资理财。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开放式基金……大家不但对这样的术语耳熟能详,而且家庭理财的方式、方法也愈发丰富多样。"
老百姓理财心态越来越平和
长期以来,许多老百姓都认为,理财是企业家、生意人的事,与普通的工薪族没有关系。但是现在,"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理财正在从"少数人的游戏"逐步发展为一项"全民运动"。
前几天,在国泰君安证券交易大厅,记者采访了"老基民"林大宇。谈起投资理财,林先生说:"现在基金净值大幅缩水,我早已经赎回了,2007年一年我赚了将近2万。后来我又花3万买了一支基金,如今基金净值已经由原来的1块多跌到4毛多,资产缩水过半。但是,我认为,与经济周期一样,资本市场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如今要保持头脑冷静,静观其变。"
与以前股市动荡股民们的焦急和不安相比,如今的股民们心态变得越发成熟了。在股市大跌的时候,还能看见一些老头老太太在证券营业厅里打牌。
股民王五仁说:"2004年我第一次炒股时,我妈妈对股市的涨跌很是紧张,只要看到有停牌的,第二天就打电话来问情况。如今她的心态平和多了,经常过了一两个月,才突然说一句,好像你买的股票又跌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资金的避险需求,目前,资金开始流向收益相对稳定的理财产品。许多人的投资观念发生变化,开始选择长期持有投资产品。由于股市冷清,与资本市场挂钩的投资连结保险受害不浅,但是多数投资者还是选择了继续持有,并没有出现像前几年那样大规模的退保潮。市民廖先生于2007年7月投入10万元购买了投资连结保险,如今资金已经缩水1/3,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退保。廖先生说,投资连结保险是一款适合长线投资的产品,现在选择退保损失更大,相信长期持有会获得合理的收益。
这也说明,投资理财的路子宽了,老百姓的选择多了,心态也平和了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