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岁末年终,商家促销高潮迭起,今年在金融风暴冲击下更是"卖劲",以送礼券、抵用劵为例,有满300送200,甚至满299送300,真的令人心动。不过,我还是有"两句话"想说说。
首先,欢欢喜喜拿了礼劵,情况怎么样?我看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规定一次性使用,一般是购买衣服鞋袜之类,消费一两千,得了千儿八百礼券,为了用掉它,只好在商场东逛西逛,物色什么再买一样,但金额不会正好,结果要么付钱补足差额,要么放弃多余的一部分礼券,实在看不中,就把礼券折半卖给"黄牛",无论哪种,算下来也不过打了六七折。
二是规定分期限额使用,我在一家面包房消费,购物后第一周可以用所送礼券的五分之一,第二周可再用五分之一,以此类推,如此,多次消费的结果并不比通常打折更便宜,且一次又一次"定点消费"有点烦,后来剩下的礼券也就不了了之。
三是过了规定期限,礼券成了废纸,这在饭店酒家见得较多,于是打折的优惠也就"自动放弃"。
总结经验教训,我试着透过形形色色的礼券、抵用券学会算好账,比如上百货商厦,想好要添哪些衣着,总价多少,能拿多少礼券,能不能全部抵用完,合下来等于打了多少折。再如买面包蛋糕,即使连续消费完,又能便宜多少。又如今天在这家饭店用餐,半个月内会不会再去光顾,纵然再去,礼券真正让我得到多少实惠等。但尽管如此,还是要记住:买家算不过卖家。
其次,再看看我在以前促销活动中的收获。譬如穿的,原来五彩斑斓的绒线,没工夫编结,"养在深闺",颜色没有初时光鲜;羊绒衫的样式过时淘汰不说,因为人长胖了,尺码也不合身;打算做西装的毛料,给蛀虫"钻了空子";崭新的名牌白衬衫,污迹斑斑,清除不了,只能报废。譬如吃的,那些罐装、盒装食品和饮料,促销打折的,往往离保质期限已不远,贪图便宜买回家,较短时间里吃喝不完,于是"束之高阁",时间一长居然忘得干净,等后来偶然发现,早就过了保质期,只好扔掉。所有这些,只是受促销打折诱惑,缺少考虑实际需要,结果不但没得便宜,反而多花了冤枉钱。所以,我又记住另一句话:需要的,才是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