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浮亏 "易主秀" "收益门"
2008年无疑是多事之秋,而在中国刚刚兴起不久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也在这多事之秋经历了"风起云涌"。从卖方市场瞬间转为买方市场,"零收益"、"腰斩"这样的词汇,能让人立马联想到银行理财产品。然而,究竟2008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糟糕"到何种程度?而对于2009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投资者又能期待什么?
4%浮亏可以承受
据统计,2008年前10个月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约3700款,超出2007年全年的发行总量;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高达1.07万亿元,而2007年全年,这一数字仅8190亿元。截至2008年9月末,上海市场个人理财产品余额为1342.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4.62%;共募集资金1356.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35%。可以说,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相当庞大,理财产品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出现萎缩现象。
尽管如此,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却是"江河日下"。
日前,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副主任尹龙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健康,截至今年前三季,出现浮亏比例不足4%。对于这一数字,业界普遍表示是比较真实且可以承受的。
"在今年国际大环境的背景下,4%的浮亏率还是比较正常的,相比于股市、基金60%、70%的跌幅,并没有太超过人们的心理预期,也是投资者能够承受的。"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经济研究处高级经理周昆平表示。
"短、平、快"走俏
在这动荡的市场中,银行理财产品也并非全军覆没,而是上演了一场"易主秀"。曾风靡一时的银行系QDII产品至今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债券类、信贷类、票据类等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同时,"短、平、快"的银行理财产品更能为投资者所接受,也成为投资者更为偏好的理财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及类型的转变由数据可见一斑。上周,上海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场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和QDII业务募集规模下降,分别比上季下降33.61%和64.58%。相比之下,信托类和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类理财产品继续稳健增长。三季度,以信托理财和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为主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继续主导市场格局。
研发仍是软肋
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起伏动荡不断,"收益门"事件不断上演,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纠纷渐多,甚至曾一度"白热化"。这不得不引起银行、投资者、专家等各方更多的思考。
"这首先源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市场及全球股市的糟糕状况直接导致了银行QDII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覆灭'。"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指出,"同时,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银行对理财产品的研发是比较薄弱的,开发、设计、定价等流程都不完善,在产品标准化方面也存在着缺失,较大程度上套用国外模式,这就决定了银行理财产品必然会存在的问题。另外,银行理财产品还存在过分追求'新'、'奇',很少有投资者能把一个产品真正看懂。对此,我们应该推行一种标准化的方案。"
孙茂辉继而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问题以及营销时的风险提示问题同样是导致银行理财市场纠纷、混乱不断的原因。周昆平表示了相同的看法:"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经营远没有像证券公司经营业务时那样市场化,营销时更存在规避风险提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