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和"特价"文化面面观
"没有任何一个单词比COUPON在这个时期更能让人条件反射,"刚刚博士毕业,留佛罗里达洲工作的卓小鹏在QQ上大发感慨:"商家都盯着COUPON做文章,消费者则非COUPON、SALE不买。"
促销手段对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其丰富程度自然不在话下,但21世纪的经济危机对此又赋予了新的意义。身处大洋彼岸的东方人,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观望的同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COUPON文化
COUPON就是折价券,分为MANUFACTURER'S COUPON和STORE'S COUPON两种。前者大部分的商店都收,而后者大部分只限在发出COUPON的商店使用。在美国,COUPON通常夹在周日报纸内(大多是印刷精美的MANUFACTURER'S COUPONS),有时也有邮寄到消费者家中的COUPONS。而可乐瓶上、购物纸袋上、商品包装上、收据背面,也都可以找到COUPONS。据说可口可乐创意采取COUPON的行为都超过100年了。
COUPON的使用非常简单,只要在结账时将其交给收银员即可,但在使用时须注意其所指定的折价商品及该折价卷之有效日期。虽然大部份的COUPON折价金额都不高,但若与其相对应之商品单价相比,折扣率其时是蛮高的;尤其是如果等到商品特价期间,再配合COUPON的使用,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到东西,有时甚至是免费的。
由于善用COUPON可以让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省下一些钱来,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COUPON成了一种消费文化现象,进入媒体专门报道、学界专门分析的视野。
SALE诱惑
日前一幅漫画被广泛关注:一家三口走在贴满SALE(特价抛售)标签的大街上,父亲用双手捂住母亲的眼睛,母亲用双手捂住女儿的眼睛,女儿用双手捂住怀中玩具小布熊的眼睛……漫画的意喻让人忍俊不禁,在这充满诱惑的市场上,囊中羞涩的消费者,无论男女老幼,得靠相互监督才能抵制住SALE的诱惑。
在美国,商家为了招揽生意,经常以SALE来吸引顾客。但经济危机下,消费者自觉变得精明了许多,因为很多时候某些商店的特价品不一定比其它商店便宜。美国强调自由经济,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中会有不同的标价,即使是连锁店,因所在地区不同,其标价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购物前最好审慎比价,"货比三家不吃亏",千万不要被商家SALE的宣传所迷惑。
许多商店都会在报纸上刊登SALE的广告或是邮寄传单,在纽约,食品广告一般多在周四刊出,周五则是家电用品。但与周日的报纸中的COUPON相比,SALE的作用还是太弱了。
抢购行为
在美国,有三个公开的大折扣购物机会:节日、换季、特殊日子(如开学等)。经济危机使老百姓的消费更加谨慎,也因此成就了抢购的风景。人多货杂,怎么才能挑到自己所需的物品呢?有老手介绍她选衣服的经验:用最快的速度从衣服堆里先挑颜色差不多的到自己推车里,然后躲到一边僻静的地方慢慢挑,挑剩的就扔掉,否则根本抢不到好衣服。
据媒体报道,近来美国大小零售商除开始推出空前的"破盘价"、"海啸价"等低价促销外,还延长销售时间,并提供"闹钟"服务,叫顾客起床购物。但是随着折扣的手段花样翻新和重复使用的速度太快之后,哄抢的局面开始减缓。
但毫无疑问,折扣商店、大卖场与药妆店成为今年年终销售旺季的赢家,至于百货公司与以大规模购物中心为主的服装连锁店,则深受其害。消费者为省钱而到沃尔玛采购基本生活品给该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也迫使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商品制造商不得不调整促销手段,以迎合目前的节俭之风。
西风东渐
其实,从西方传过来的许多销售手段我们丝毫不陌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型超市里,四处悬挂着"省"字吸引人上前一探究竟;部分生活必需品如大米、食用油,经常因价格低、限量购买等噱头,引得家庭主妇、大妈大伯们排长队。节假日的促销更是品类繁多,以至于搞不清到底是大家消费的习惯改变了,还是城市的人口增多了。
厂家和商家好像越来越聪明,点子一个接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不为别的,只因为中国人的学习能力特别强。而消费者不要以为自己不是吝啬鬼,对厂商的促销手段不屑,很可能一不留神就踏进了"省"的大军。
海口某国企老总王先生一般少购物,最近一次超市消费正逢秋季开学大促销,稀里糊涂换得消费赠券10元。一周后,王总再次去超市时便有心带上消费券以节省10元,不料收银小姐拒绝说此券用于明年。等王总再次清理钱包时,戴上老花镜细读"用券说明",发现已经过使用期了。"害我还每天带身上打算元旦去光临超市。"王总有点生气。
可以预见,更多的消费渠道,更多从西方引进的市场营销策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网上购物折扣---如今最成熟的是图书,有的已经做到货到付款,专人收款,一般比书店便宜20%以上;购物返利---排队的都是真正优惠的;延迟折扣凭证---就像我们股票的认股权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