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统计,11月28日至12月4日有14家商业银行总计发行了46款理财产品,发行数较之前一周下降27%,市场出现大幅萎缩。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发行产品的14家银行全部为中资银行,这是一年多来外资行第一次在连续一周时间内未推出一款理财产品。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负责人李要深认为,在目前经济不景气、资本市场回升艰难、全球一致大幅降息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与否、如何发行,已经成了各家商业银行的艰难抉择。
上周发行的46款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理财产品有31款,继续较前期大幅增加,不论是绝对数,还是市场占比(某类产品占当期全部产品的比例)方面,上周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已经达到67.4%;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本周仅发行3款,市场占比为6.5%;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发行了12款,市场占比为26.1%。
与保证收益产品发行占优相对应,上周仍然没有新的QDII产品发行,而且之前仍在发行的结构型产品上周也停止发行,各种可能存在高风险的产品目前均难觅踪迹。
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不仅是收益的下跌,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也随之缩短,目前中期风险已经远大于短期风险。上周3个月期以下(含3个月)产品发行了32款,市场占比达到69.6%;而1年期以上的产品已经几乎绝迹。可以看出市场对于中长期产品已经是极度排斥。李要深同时预计,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
理财产品最为投资者所关注的就是收益情况,一旦收益走低,其产品的发行也将受到制约。上周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全面大幅下跌。其中,人民币1个月期、3个月期和6个月期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分别跌至1.79%、2.78%和2.94%,与之前2.34%、2.99%和3.28%相比,下跌幅度明显。
从近期的银行理财发行数据可以看出,银行理财的发行规模、收益情况骤降,已经不再火爆,无论是发行者,还是购买者都更趋于冷静。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与持续,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使银行与客户都陷入了"彷徨期"。怎样度过这一彷徨期,成为接下来整个理财市场需要面对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的中小企业也正经历着彷徨期。有的企业坐以待毙,等待各种救援计划;有的企业则积极展开自救,自寻出路;其中还有一部分情况较为乐观的企业,面对即将进入缓慢发展期,选择了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将彷徨期当作充电期。这种做法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的情况下,不但值得称道,更值得借鉴。特别是对于在我国刚刚开始发展、还不成熟的理财市场,这是一个从自身问题入手,积极打造专业理财队伍的好时期。
在理财产品较为薄弱的营销环节,可以利用充电培训,在短期内形成人才培养、发展的梯队化建设。理财专业人员缺乏成为影响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银联信对上海16家中资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对1600多个理财网点的3990名工作人员的调查中,拥有金融理财师认证的只有600多人,占比17.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目前,尽管很多银行网点都会设置专门的理财室,但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却不及理财室般豪华,特别是专业理财人员的缺乏,大大影响了银行理财业务专业化进程。近几年,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一直在进行,而且资格认证也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人员加入到专业理财师的队伍当中。不过,人数的增多并不代表我国理财专业人才的丰富,拥有资格认证也不代表具有专业性和从业经验。
针对目前我国理财市场的现状,有专家指出,商业银行只有在机制运行、业务人员管理、内部培训考核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提升营销工作的规范性,降低可能的法律风险,才能使这一市场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向成熟。
因此,经历彷徨期并不可怕,这是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人人都面临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背景下,怎样有效利用这一时期,将未知因素转化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将是银行理财业务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