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一年后,指数型基金再度发行--广发沪深300指数基金正式获批,该基金是一只以完全复制法跟踪沪深300指数的新基金产品。
在目前的点位上,指数型基金的获批似乎透露了监管层的某种意图。但关键的问题是,指数型基金能否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尤其是在熊市尚未结束之时。
2007年牛市中,主动型股票型基金格外受到基民的青睐。在他们看来,由基金经理主动配置而组成的股票型基金表现要好于被动型指数基金。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主动型股票基金普遍跑输指数型基金,尤其是跨越了牛熊周期的长期投资。
在过去4年中(2005年至2008年11月28日)的股市,包括1个牛市(2006年至2007年)以及2个熊市(2005年和2008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
短期内,主动型股票基金表现的确比被动的指数基金要强,其近2年和近1年的平均相对涨幅分别高出指数基金36.24%和20.33%。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优势不再存在,在近4年和近3年的平均涨幅的比较中,指数基金分别高出股票基金11.53%和7.65%。
即,投资时间越长,指数基金的优势越明显。这是因为虽然在熊市中,指数基金的跌幅较股票型基金要大,但其在牛市中涨幅也会比股票型基金高出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股票基金优良的业绩没有持续性,投资者不可能找到一只能够长期跑赢指数的股票型基金。
2005年至2008年,表现最出色的10只基金中,股票型与指数型分别为8只、2只,数量上股票型占优,但其波动都非常大,如景顺长城旗下的内需增长。
2006年,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还曾以175.84%的年度涨幅位居当年股票型基金榜首。然而接下来的两年,该基金表现欠佳,2007和2008年的年收益率分别为92.30%和-54.54%,均处于行业的后1/3位置,可见主动型基金保持长期业绩优秀的难度。
而在2只指数型基金中,长城基金旗下的长城久泰中标300(行情,净值,基金吧)虽然在今年跌幅高达64%,但近4年的涨幅仍高达299.21%,超过所有的股票型基金。这再次说明,虽然在熊市中,指数型基金的跌幅比较大,但从长期来看,指数型基金的业绩超过大多数股票型基金。
有了上述结论,在目前的点位,就有必要关注指数型基金了,尤其是跟踪沪深300指数的指数基金。2005年4月8日(沪深300创立)至2008年11月28日期间内,沪深300指数的表现要好于上证180、上证50、上证综指和深综指,仅低于深成指和深证100,而后两者的股票样本数量少且小,不适合大型指数基金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