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8/11/30 4:37:16
写东西往往会有剑走偏锋的时候,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就属于此类。
但凡看过此书之人,一起交流时最多谈及的,根本不是对冲基金,而是"灵异之事"和金融圈的风水崇拜。
40年看尽华尔街起落
比格斯从小在金融圈混大,父亲是位成功的投资家,曾任纽约银行首席投资官和多家企业的董事,所以他家餐桌上讨论的话题,几乎都与投资有关。在比格斯三兄弟年满18岁时,能各自从父母那儿得到一个价值约15万美元、包含15只股票的投资组合。父母鼓励他们了解自己拥有的投资并提出问题。
这大概是比格斯最早的投资经历。1961年,比格斯进入华尔街。其后40多年间,他看尽华尔街起起落落。
比格斯在美国是和索罗斯、朱利安比肩的人物,可谁能想到,他离开摩根士丹利和几个哥们成立一只对冲基金时,历尽无比艰辛的路演,耗费两三个月才募集了不到4亿美元。
这和中国一大帮名不见经传的共同基金经理,牛市时,随便一个股票型基金首发就能募集到几百亿元人民币相比,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在今年A股市场暴跌70%以上的背景下,国内基金业的投资业绩一落千丈,净值腰斩的比比皆是,但基金管理公司从持有人手中收取的管理费一点不见少,今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甚至创下中国基金业有史以来最高。这不由得不让人对给投资者带来负业绩、自己却照样收大钱的基金业盈利模式产生质疑。
比格斯介绍的对冲基金收费模式或可值得中国基金业未来借鉴。对冲基金除去固定管理费外还收取20%的利润提成。如果某一年基金亏了钱,在下一年基金经理就无权提成,直到将上年的损失补回来为止。
人们只会记得最近的表现
比格斯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在错误
的时机认购和赎回基金。
类似的例子可以在很多共同基金中看到。人们总是在一只基金达到巅峰之后蜂拥认购,又总是在它从低谷反弹之前急着撤资。
1999年和2000年,在纳斯达克指数上冲5000点之时,数十亿资金涌向科技股基金;2000年春天网络泡沫最盛时,80%的新增资金流入科技股基金。3年后,纳斯达克指数跌落至1000点,投资者损失高达60%~80%。可就在纳斯达克指数开始反弹并最终翻番前,2002年、2003年人们大量赎回基金。
比格斯认为,出现人们经常性的"高买低卖"现象,部分原因在于共同基金在巨大利益驱动下,总是推销最热门、最好卖的产品,却不管后果如何。而最热门的产品往往是价格最高的。
这与目前国内基金业的现状何其相像。
"如果你在替共同基金管理资金,就准备好接受精神创伤吧。由于基金的单位净值和当年盈亏每天都公布,谁都可以看到,似乎全世界都清楚你是英雄还是狗熊。哪怕你再沉着,心情也难免不随着每日净值的波动而上下起伏"--这是比格斯在书中发自肺腑的同情。
在比格斯眼中,业绩是一杯醉人的鸡尾酒(其实,说毒酒也许更合适)。
比格斯提供的数据显示,对冲基金及其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恰如摇滚明星般昙花一现,就管理资产的业绩表现而言,一只排名前20%的基金能连续站稳前20%的概率不到50%,基金的平均寿命就如美国橄榄球联赛的球队,只有短短的4年。在美国每年有大约1000只对冲基金被迫关闭。
反观国内,去年排行前五的基金,今年又还有谁能继续保持在那个阵营中?
这种情形,只能以惨烈来形容。
一个毛骨悚然的故事
在比格斯的笔下,华尔街完全不是一个无限风光的地方,相反,纽约是个连阳光都冰冷坚硬的丑陋城市;华尔街,则是一个没有爱与仁慈,只有数字与美元符号的地方。
当比格斯在这种冷酷、期期艾艾的声音中,隆重推出贾德的故事时,它越发显得不可思议--就像魔法鞋、像青春泉,人人都梦想过,但没人相信它真会发生,尤其是在华尔街。
贾德绝对属于虽然干投资、却基本难入流的那类人,他最典型的模样是每天一早带着醉醺醺的马爹利酒味走进办公室,邋遢、且不讨人喜欢。但贾德有个习惯,每天清晨坐地铁上班时,会在切斯特港那一站的报亭买一份《华尔街日报》,对他来说,读报是一种义务。
直到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竟能提前买到第二天才该面市的《华尔街日报》,并提前看到当天即将发生的最活跃股票的名单,他自己都蒙了。
一年后,贾德成就斐然。华尔街最璀璨的一颗投资之星,就这样被造就。
但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就不那么有喜剧色彩了。
贾德照常每天在切斯特港报亭买报,有一天,他拿到与往常内容不太一样的特刊,特刊该面市的时间不是第二天,而是一周后。惊讶的贾德在边栏中,看到了一个更大的惊讶--边栏中竟有自己的讣告。
贾德就这样在人间蒸发。
作为贾德的熟人,比格斯几乎是唯一知晓其辉煌"内幕"的人。他显然对于这种风水、灵异之事深信不疑,于是,他参照贾德的习惯,此后每天清晨在切斯特港报亭买上一份《华尔街日报》,但上帝迟迟没有垂青他。
金融圈素来崇尚风水。有些基金公司的办公室都曾请风水大师去勘测,而交易部往往要安置在风水最好之位。
有时候,现实真是比幻想更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