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收益不断降低
11月到期产品多不达标
在11月到期的理财产品中,仍然有大量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以11月3日华夏银行"慧盈5号"两款本外币理财为例,虽然外币预期收益高达9.50%,本币预期收益为7.75%,但终以零收益告终。而其他一些以个人理财业务为特色的银行也出现了零收益产品。
据统计,10月份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517款,月环比下降近11%,其中普通类产品发行495款,占本月产品总量的96%,月环比下降8%;结构类产品发行22款,占本月产品总量的4%,月环比下降50%。10月份共有358款产品到期,月同比增长近20%,本月所有到期产品均期限明确,平均委托期限为0.3年,到期年收益平均值为4.6%,期限和收益较上月均略有下降。
投资价值不断降低
社科院近日发报告指出,10月份结构类理财产品的数量大幅减少。从资产分布来看,本月仅发行股票、利率和汇率类理财产品。从银行分布来看,结构类理财产品全由外资银行发行。从期限分布来看,本月结构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0.97年。从行业分布来看,股票类产品的行业分布集中在亚太区股票市场,尤其是香港股票市场,利率类产品大都挂钩3个月美元Libor。
本月按银行分类的各类银行产品投资价值远低于上月,呈持续下降趋势。具体而言,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较上月略有提高,超额收益的增大足以弥补风险的提高;中资银行产品的超额收益处在同一水平上,但上市股份制银行的风险较低,其次是国有控股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本月,除两年期限以上结构类产品超额收益高于普通类产品外,其余期限跨度普通类产品的超额收益均不低于结构类产品的超额收益,期限跨度在一到两年的结构类产品投资价值明显低于普通类产品的投资价值。普通类产品的收益率曲线走势平稳,其一年期左右产品的投资价值较低。无论结构类产品还是普通类产品,其超额收益都不低于上月。
该报告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和国内利率不断调整的双重压力下,理财产品市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虽然产品绝对数量明显下降,但日历日平均量不降反增,平均日增3款产品,这表明理财产品市场并未出现所谓的"拐点";普通类人民币产品数量占比明显下降,预期收益不断降低;结构类产品数量明显萎缩,缘于境外衍生品市场的崩盘和产品自身负面消息的不断披露,但股票类产品发行量有所回升且创新不断;外资银行一年期以上和澳元产品的到期收益较高,人民币产品到期收益较低,原因之一在于央行调整利率而导致的产品提前终止;产品公开信息的透明度问题依然存在。
待用资金选超短期保本产品
虽然资本市场异常疲软,但老百姓该做的养老储备还是要做、该为孩子准备的教育金还是要积攒。关注银行理财已经5年的陈阿姨,6月购买了中信理财产品,期限只有81天,却获得了4.8%的年收益率。7月,当她得知某银行又推出期限为142天的理财产品,可获得年预期最高4.2%的收益,她又赶紧购买了该款理财产品。
记者发现,由于看不清市场未来的走势,近期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成为销售中的"一枝独秀",投资者开始青睐"流动性强、灵活稳健"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注重资金流动性成为此类银行理财产品的特色。这类产品的期限从7天、14天、28天、1个月到3个月不等,在各大银行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
至于打新股理财产品,虽然在部分银行仍然有售,但股市急剧下挫使得不少大盘蓝筹股的破发预期加大,打新股收益未来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不少投资者因此开始追捧短期固定收益类产品,债券类资产则继续受到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