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08/11/28 5:06:14
虽然早有预期,但绝大多数市民没有料到这次央行降息这么猛,面对"跳水"的基准利率,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的普通市民纷纷打起了小算盘:手上有活期存款的市民看到活期利率降了一半,赶紧在昨晚零点前转存锁定降息前的"高利率";在交易所债市有存货的投资者想乘着今天债券大幅高开获利了结;也有市民要在今天一早,去银行抢购尚未与利率同步下调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利率"跳水",个人理财领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且看各方理财专家为普通投资者设计的应对之策。
刚买到国债的市民连呼"占便宜了"
精明储户零点前转存锁定"高利率"25日刚发行了一期国债,才一天工夫央行就宣布再次降息,抢到本次储蓄国债的市民连呼"占便宜了"。没抢到国债的市民就想着让存款利率享受降息前的"待遇"。银行网点关门了不好转存,一些聪明的储户昨晚就通过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解决。
"降息前的末班车啊,幸亏我前天起个大早,抢了点国债。"市民黄先生昨晚听说降息的消息,不免为自己这次的成功投资感到得意。他表示,一直听说要降息,国债的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并且收益可以锁定好几年,不受未来降息的影响,所以前天他就下决心把手上的10万元存款买成国债。他算了笔账:这次买到的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5.17%,10万元3年共可得利息15510元,而此前3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4.77%,降息后更是只有3.6%,10万元的到期利息为10800元,国债收益要多出4710元呢。
降息前最后一次国债全国只发行了200亿元,南京投资者几分钟就一抢而空,没有买到的市民怎么办?加紧转存锁定较高利率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央行宣布消息时银行网点已经关门了,想转存的客户肯定赶不及。银行新兴的电子渠道,让有心的储户打到"时间差"。昨晚7点多,家住秦虹小区的许先生从网上得知央行决定从今天起降息,马上登录网上银行,把5万元活期存款转成了1年期定期存款。操作成功后,网上银行显示:起息日为11月27日,年利率为3.60%。而如果等到今天银行开门后再转存,利率就要降到2.52%了,明年到期后利息少了540元。
有房贷的减负,没房贷的要出手
9月16日降息0.09个百分点,10月9日降息0.27个百分点,10月30日降息0.27%,今天干脆直降1.08%。贷款买房的市民,无疑可以减轻不少利息负担。"现在贷款岂不是很划算?"有意买房的市民,在屡次降息的刺激下,也打算出手了。
本次降息,存贷款的幅度基本保持一致,都是1.08个百分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幅度小一点,为0.54个百分点。与贷款买房的市民关系最大的是5年期以上贷款的利率,现在商业贷款利率从7.2%降为6.12%;公积金贷款利率则从4.59%降为4.05%。
贷款买房的市民因此可以享受到更大实惠。昨天晚上,银行人士为此算了一笔账:以20年50万元的住房商业贷款为例,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法,三次降息之前,基准利率为7.83%,每月需还款4129.46元;如果按照以前打八五折的优惠,则为6.6555%,每月还款3773.78元。明年1月1日起四次降息一次调整到位,基准利率为6.12%,每月还款3616.86元;如果保持八五折的优惠不变,则利率变为5.202%,每月还款3355.83元;如果能拿到利率七折优惠,即4.284%,月还款额就降为3105.25元。降息再加上更大折扣,借款人每月能节省好几百元的利息。
除了房贷"负翁"们为屡次降息带来的减负高兴,有意买房的市民昨晚也很兴奋。小郑今年一直在关注城南的一家楼盘,大幅降息的消息一出,他就高兴地表示"可以买房了。"他看中的房子130个平方米,总价105万元。他告诉记者,"首付3成31.5万元,需要贷款73.5万元。南京市公积金贷款上限刚提到30万,我们夫妻俩就可以贷到60万。这样组合起来,公积金贷款60万,商业贷款13.5万。利率降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对供贷款比较有信心,找个合适的机会就出手!"
警惕债市大涨后的回调风险
一下子降息1.08%,投资期限长、收益高的债券品种立马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但来自多家专业机构的理财师表示,近期债市的上涨已透支了大约0.8%到1%的降息空间,本次大幅降息1.08%以后,收益率曲线透支的空间被拉平,而经历近期国债指数的8连阴以后,债市调整幅度基本到位。在市场预期未来央行降息的空间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债市仍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但如果债券品种今天出现大幅高开的情景,投资者就要警惕回调风险。
中信基金相关人士介绍,在10月份债券市场的井喷行情中,各类型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差异较大,分化已经开始显现。以国债为例,受市场降息预期影响,收益率快速下行,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其中1-3年期收益率平均下行幅度达0.76%,超长期品种平均下行0.44%。
浦发银行南京分行理财师杨雁介绍,目前,市场上各国债品种的年化收益在2.5%到3%之间,已经消化了此次降息预期,一旦债券品种出现大幅上涨,其年化收益还将进一步降低,投资者需要警惕短期潜在风险。但从长期来看,未来一年内出现降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债券品种依然值得投资。
对于债券型基金,理财专家也建议投资者,应充分考虑基金公司在固定收益产品投资上的实力和优势,切忌盲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