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不同年代有不同理财特征 你应当知道的"财龄"
查看完整版本:不同年代有不同理财特征 你应当知道的"财龄"
2008/4/19 18:59:11

当满大街的小孩哼唱周杰伦那吐字不清的《双截棍》的时候,很多70年代人对音乐的理解,却更多停留在谭咏麟、蔡琴等老牌歌星的旋律之中。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流行文化和偶像。

同样,不同年代的人接受的财商教育不尽相同,他们对金钱的看法、理财观念、保障意识等也大相径庭。换言之,他们的“财龄”(财富年龄)不同。

对理财师来说,了解不同年龄段客户之间的理财差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便于找到共同语言,也便于“对症下药”)。

这里,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按不同的出生年代为区分标准,对中国人的财商状况进行了一次随机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35份。希望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描摹出某一年代出生的人的理财特征。

——生于1960’s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繁荣的全过程。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生活匮乏和精神追求的至高无上,给他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因此在理财观念和行为方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多注重储蓄和节俭。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见证者,逐步接受到很多的新鲜事物,虽然整体上趋于稳健,但依然有不少人在尝试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在162名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赞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占80.6%;认为“钱是万恶之源”的占7.9%;坚持“人为财亡”的占8.3%。

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过规划或咨询。53.4%的人表示“没有,以后也不会考虑”,12.8%的人表示“没有,但以后有可能考虑”。从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薪水在上升,但也有一部分薪水持平,甚而在下降。这表明,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在职场上积累了很多资历,部分人在职场上已实现突破,获得了薪水的大幅提升;另一些则因体力与知识结构开始走下坡路,薪水持平甚至下降。

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近80%的人有过不同的投资经历。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中,人数最多的是股票和实业投资,分别为32.9%和20.1%。受访者普遍不愿为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部分人认为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还有一些人则是对风险极度厌恶。

该年龄段的人普遍遵循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在受访者中,很少有超前消费的行为,刷卡透支更是为他们所难以接受。究其原因,6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还是享受福利分房的优惠,贷款买房的少,大多没有还贷压力。而且很多人买车也是一次性付款。所以,没有大额贷款需要每月偿还。这使得60年代出生的人对贷款与透支消费普遍难以接受。

在储蓄上,该年龄段的人很多坚持适度储蓄,也有一小部分人的储蓄率很高(占12.7%)。这可以说跟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密不可分。

另外,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缺少保障意识,尤其是很多人没有考虑过金融保险。在受访者当中,40.2%的人认为“最大的保障就是多挣钱”,更有33.1%的人坚守着传统的自然保障观念,认为“听天由命、养儿防老”。

——生于1970’s

这一代人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视现实的社会里。他们和60年代的人相比,虽然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有零钱花、有学上,但尴尬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国家却不包分配了,只好拿简历四处打工谋生。所以,造就了他们对待金钱的双重标准: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从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危机感很重的一代,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289名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多数赞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观点,具体比例是70.3%。有18.0%的人不愿透露自己对钱的看法。从不同性别看,对钱的认识的差异性不大。

7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做过职业规划,但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从最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85.2%的受访者薪水都有所增长;其中,男性薪水的平均增幅超过女性。这主要说明,这一年龄段的人多数已度过了职场新鲜人的阶段,通过一定的积累,逐渐进入第一个职位上升期。

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63.1%的人进行过投资。我们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很多人十分注重自我发展方面的投资,占到69.8%。这个年代的人投入大量的钱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份“钱途”不错的工作。另外,他们热中于投资教育的原因跟他们从小受到的“知识就是财富”此类教育不无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中间很少有人购买股票、基金、房产等投资产品。

从风险偏好看,近90%的人表示对风险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同性别对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不大。

该年龄段的受访者中,80.9%的人选择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非常节俭和特别超前消费的人并不多。选择“适度储蓄”的和选择“存不存钱无所谓”的差不多各占五成。

在保障意识方面,61.3%的人选择买保险,33.4%的人则是把多挣钱作为最好的保障手段。

——生于1980’s

他们大都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没有为钱发过愁,也没体验过物质匮乏的艰苦生活。这样一路走来,他们一方面在人格上都比较独立和乐观,而且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以后,却往往发现自己实在太“晚熟”了,很多事情都会向父母求助,从买房、买车到结婚。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

他们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对消费的追求和欲望。不过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是理性消费的,他们会有计划地攒钱去买名牌;疯狂刷卡的“血拼”族毕竟还是少数。在115名8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主张适度消费的占58.7%,喜欢超前消费、刷卡消费的占23.1%。

对于储蓄,他们大都抱着“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的想法(占61.9%),这反映了他们没有很好的储蓄计划,一旦抵受不了物质的诱惑,收入很容易就“月月光”。

现阶段,大部分人都处于事业发展的萌芽期,由于没有良好的储蓄基础和资金实力,所以都没有真正涉足投资领域。但是,他们普遍都对投资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其中不乏高风险偏好者。选择“为了高收益,可以承担高风险”的占32.3%。

但80年代出生的人,不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打算。在受访者中,68.2%的人曾做过职业规划或进行过咨询,20.9%的人表示“以后会做这方面的考虑”。

在保障方面,多数人偏重在金钱上寻找安全感,购买保险的意识比较差。52.8%的人认为,多挣钱是最好的保障方式。

——生于1990’s

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今年15岁,最小的今年只有5岁,属于少儿期的未成年人,也就是说,他们个性的种种,都尚在行成中,不论是消费意识,还是储蓄观念,或是保险意识,都还没有较明晰的个性,一切行为皆因境而生。

从金钱观看,在69名9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持什么样观点都有。但显然,他们的观念都受到了父母的直接影响。这些受访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投资及保障的概念。

至于消费方面,不计成本而追求高档消费的占相当比例,约有46.9%。而为了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把自己节省的零花钱攒起来的人也不少,占受访者的63.8%。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