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迎新娘

吃喜宴

送亲队伍



"唉,他们家给你买嘛了没有?买嘛了,买嘛了,买嘛了!……没有西马表甭打算结婚!"魏文亮的相声小段《要条件》中,这段女工的对话可谓经典。一个姑娘要嫁给一个小伙子,物质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姑娘也理所当然地要开一个"清单",这个"清单"代表着当时生活的"最高水平"。不论对方能否办到,反正,这是姑娘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也可以算做对婚姻中物质生活的一个奋斗目标。
对比
2008年女儿结婚
婚礼中西合璧
花费15000元
天津姑娘朱莉鸿前不久结婚了。她的婚礼是绝对的与众不同,别开生面。先是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子坐着八人抬的大红花轿离开娘家。一路上敲敲打打往饭店行进。到了典礼的现场,通道两边的一串串大红灯笼烘托着喜庆的气氛,大红地毯一直铺到"天地桌"前,一对新人拜天地,喝交杯酒,挑起盖头,小夫妻还用中国的毛笔签订了"婚书"。
这么热闹的中式婚礼,只是婚礼"第一章",脱下了传统凤冠霞帔的新娘又换上了洁白的婚纱。用鲜花做成的"幸福之门"和用鲜花装饰的迎宾花柱代替了刚才的大红灯笼。新郎、新娘互戴结婚戒指,并在香槟酒塔中注入了甜蜜的爱情之泉。刚才的红火喜庆与现在的浪漫温馨,让一场婚礼如同穿越了时空隧道。
这场婚礼的新郎是一位外籍人士,来自英国的爱德华斯对自己这场中西合璧的婚礼非常满意。新娘朱莉鸿说:"打造这场婚礼花费15000元,还是我们的经济能力可以达到的。"
1978年母亲结婚
最奢侈的嫁妆
是条60元毛毯
朱莉鸿的父母看着女儿幸福地出嫁,心里当然是甜蜜的,同时,他们也有很多感慨。
方向梅与爱人朱明月是在1978年结婚的,她回忆说:"那年我25岁,亲戚朋友和我一起骑着自行车到了新郎家。参加婚礼的就是双方的亲戚、同事,一共4桌酒席,菜也没几个,最好的可能就是炖羊肉了。让亲友们感到惊讶的是,我爱人当时还有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可以作为婚房,虽然只是把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一遍,也只有衣柜、床、一个小饭桌和几个凳子的摆设,可是,大家还是觉得我过得太幸福了,有了自己的小窝。当时,我们搬着自己的铺盖往床上一放就成了。我爸妈因为心疼我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吃过不少苦,特意给我买了一条毛毯,花了60块钱。当时觉得真是最奢侈的东西了,根本不舍得盖,白天摆在床上,为的是来了人好炫耀一下。到晚上就放柜子里了。"
方向梅说,现在女儿结婚,亲友们送红包,几百甚至上千。当年自己结婚时人们"随礼",有五毛一块的,给五块就是特别好的关系了。送的东西也是几个人一起凑钱买,暖瓶、镜子、锅、脸盆等等,反正都是平时用得上的。
旧闻
1981年1月29日《天津日报》1版刊发新闻:婚礼铺张之风必须刹。
佳节近,不少青年爱侣借此良辰美景操办结婚典礼。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不少人在操办婚礼之事时,有铺张浪费竞争之风。操办婚礼,购买生活用品,路远,租辆彩车,适当热闹一下也不为过。问题是,有些人结婚大搞排场,一定要90条"腿儿",满屋"电",高档家具。动辄七八桌酒席,上千元花销,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婚礼铺张,这种有害无益之举可以休矣。
讲述
30年前,一张黑白照片,两三斤糖果,四五桌酒席,一对新人的婚礼便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完成。结婚"清单"是:一套家具带沙发,二百块钱糖,三转一响加彩色(电风扇、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彩色电视机),四季衣服毛涤卡,五双皮鞋有人擦……
如今,漂亮的婚纱、精美的妆容、专业的婚庆公司、豪华的婚礼殿堂、高档酒店里四五十桌的婚宴,成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结婚"清单"是:一套房子,一辆车子,不低于五位数的票子,高档家具一屋子,全套家电外加等离子,婚礼办得不能没面子……
--1980年,天津的出租汽车公司可以提供婚车,结婚时可以提前打电话到出租公司,预订小汽车接新娘。
--1981年,婚礼浪费现象成为一种社会问题,随礼成风受到人们的谴责。
-- 1986年天津市就出现了第一家婚庆公司,但经营了两年左右因为市场不好就关闭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天津出现了婚庆礼仪服务部,这就是较早的婚庆公司。
--到目前为止,天津的婚庆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婚车的数量最多,加长车型200余辆,跑车型500多辆,其他车型2000多辆。
--2004年,天津有了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婚礼司仪。目前,天津的婚礼司仪超过2000人。
走进春天的"洞房花烛"
天津婚庆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潘树晖今年60岁,做婚礼司仪已有30年,可能是天津最早的婚礼主持人了。2006年他创办了婚庆协会,更被人们称为"天津婚庆第一人"。这位婚庆人以自己的经历感受了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结婚坐大卡车"让人眼红"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那时候的婚礼是人生中真正的大事,当时的婚宴消费一般每桌30到40元,婚庆消费最多只有一两百元。而且绝大多数的新人结婚都是同事朋友帮忙。有的新人因为单位有一些便利,会坐着大卡车结婚,那已经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了。
嫁妆8床棉被"盖上20年"
那时候女孩子要准备自己的嫁妆,8床棉被,从1斤半的到8斤的,为的是可以盖20年。织物都是女方准备的,包括窗帘和桌布,1985年以后又多了电视机罩。上世纪90年代初多了盖冰箱、洗衣机的装饰布。那时候结婚,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家具放进去都转不开身。
婚宴讲究油水"吃得不错"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大多是在家里摆酒席。当时,并没有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定。当时,吃到一顿好吃的,还是令人鼓舞的大事,一道一道热气腾腾、重油赤酱的菜端上来,一时间风卷残云一般,大盘子转眼就空了。而且那时候都是喝烈酒,"吃得不错"是那个时候人们对婚礼好坏的评价。
真正婚庆行业出现在90年代
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婚庆行业,当时最主要的是提供婚车,专业的司仪也刚刚出现。婚庆消费一般是一两千元,婚车多为林肯、凯迪拉克等加长车,婚礼现场布置也多是以气球造型为主,而选择专业婚庆公司打理婚礼当天事宜的只占到结婚家庭总数的20%-30%。
崇尚个性婚礼进入黄金10年
10年前,天津的婚庆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国外先进的婚礼理念传入中国。新人们的婚礼也越来越崇尚个性,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中式传统婚礼正在成为新的流行趋势。80%的新人都选择婚庆公司为自己操持婚礼当天的事,而婚庆的花费也从几千到上万不等,甚至还出现了百万打造梦幻婚礼的现象。
结婚涉及行业现已有40多个
现在,天津市每年平均有10万对左右新人登记结婚,带动了包括婚纱影楼、婚宴、婚庆服装、美容美发、珠宝首饰、饭店旅游、汽车、楼盘、银行贷款、保险理财在内的4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多元,婚礼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洞房花烛夜"的乐子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繁荣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