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8/11/21 8:45:42
1997年11月,一个永远被载入中国基金业发展史册的时点。当月,国务院批准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从此迈出前行步伐。
迄今十一年来,中国基金业已经从最初襁褓中的婴孩,成长为****四溢且活力十足的青春少年。如今重新回望这段成长轨迹,不禁令人几多惊叹、几多感慨。
惊叹的是,中国基金业在此期间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其影响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下百姓不可或缺的投资理财工具。来自证监会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经设立6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所管理的405只基金资产规模达1.8万亿元。
感慨的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懵懂到初长成,中国基金业这十一年间的成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曾经历多次洗礼和锤炼。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洗礼与锤炼,才令基金业的法制从零散到完善形成一套体系,为未来整个行业迈向成熟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标志性事件---1997年11月,国务院批准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7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标志着过往管理混乱、运作不规范的"老基金"时代结束,而被业界广泛认可的证券投资基金时代自此拉开发展大幕。
说起"老基金"时代的乱象,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仍然记忆犹新。"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经营业绩差、市场运作不规范、投机性严重是那个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该人士回忆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到1997年,全国各地共批设了诸如天骥、蓝天等79只投资基金,投资领域不仅涉及证券市场,还包括房地产、融资等多个领域,管理极为混乱。
《暂行办法》出台后,79只老基金中有4只被清盘,其余75只被清理、整合为29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新基金的历史从此开始。1997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进一步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申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的程序、申报材料的内容及格式作出详细规定。
1998年3月,国泰、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我国成立的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同月,两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呱呱坠地,成为我国首批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此后短短两年,华夏、华安、博时、鹏华、长盛、嘉实、大成、富国等基金管理公司一一浮出水面,并与国泰、南方一起被业界誉为"老十家",成为此后十年基金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保障基金业健康发展的其他举措也在推进。1998年2月24日,工商银行作为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银行,成立了基金托管部。1998年9月,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正式成立,下设综合处、审核处、监管一处和监管二处,该部于1997年10月开始运作。从无到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历史自此翻开新的篇章。
标志性事件---2000年"基金黑幕"引发信任危机
随着基金业的逐步发展,相关的立法工作也在进行之中。
1999年3月,《基金法》被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同年8月,中国证监会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当年共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即所谓的"老十家")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12月29日,证监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公约》。
不过成长的过程总会遇到"烦恼",当时仍处幼年时期的基金业,业内存在众多违规操作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这一日渐累积的风险在2000年底,由一篇《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引发出来,报告披露了当时的基金利用"对倒"制造虚假成交量,利用"倒仓"操纵市场等严重欺诈行为。由于该文是根据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工作人员赵瑜刚的一份研究报告写成,监管部门随后介入调查。
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指出8家基金公司存在的问题,基金黑幕事件暂告一段落。如今八年的时间已经逝去,但无论是哪位业内人士重新谈及此事,都会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基金业发展史上最为沉痛的记忆,因为它导致了整个行业为千夫所指的信任危机。
"基金黑幕"曝光后诚信备受质疑的基金业,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也迎来了浴火重生般的变革。2001年6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引入了"好人举手"制度,即要求设立基金公司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先决定举手做好人,对自己的证券投资交易行为负责。同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公会成立,标志着基金业开始进入自律发展的新时期。
标志性事件---2001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诞生
如果说"基金黑幕"令行业遭遇严峻挑战的话,那么开放式基金的诞生,则是基金业从浴火中重生的决定性力量。
2001年9月11日,中国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发售,引发了投资者的极大认购热情。业内人士指出,开放式基金之所以能够重获市场信任,最根本的是与此前封闭式基金无需面对持有人考核不同,开放式基金的持有人有权对其"用脚投票",即基金业绩及是否合规操作将直接影响持有人的申购和赎回行为,这成为了基金公司日后投资过程中考量的唯一因素。
开放式基金的诞生,成为中国基金业发展史上影响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基金业从此前量变的积累阶段,步入到质变的突破阶段。从开放式基金诞生到2005年的漫漫熊市中,中国基金业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2年12月,南方、博时、华夏等六家基金公司首批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同年12月26日,第一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批准开业。2003年10月28日,《基金法》历经4年的起草和审议,最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实施。
得益于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基金业也在熊市中逆流而上。数据显示,上证综指2000年底在2073点左右,到2005年已跌至1081点附近。但受益于2001年推出"好人举手"制度及首只开放式基金诞生等一系列变革,基金业迅速从此前的探索阶段步入较快增长阶段,资产管理从当年年初的500多亿元大幅增长至2005年的5000亿元。与此同时,一些开放式基金超越大盘甚至取得正收益的表现,令市场进一步认可了基金公司的专家理财能力,也为基金业在随后的牛市中实现超常规大发展提供了基础。
标志性事件---2006年起A股市场展开牛市行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历史的时针转向2006年,借股权分置改革春风,A股市场展开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基金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基金业完成了从仅为部分投资者所知所用,到成为百姓投资理财最常用工具的巨大转变,资产管理规模迅速上升至最高时的3万余亿元。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此轮牛市行情所带来的巨大赚钱效应,基金理财观念显然无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没有此前近十年坎坷的耕耘和准备,没有健全的受托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规范的内部投资控制等所构筑的基石,中国基金业也无法实现如此长足的大发展。
然而烦恼与成长总是如影随形。同样是此轮牛市行情,尤其是去年10月份以来的牛熊更迭,暴露出基金业投资理念有待成熟、对持有人风险教育缺失等诸多问题,同时也暴露出老鼠仓、停牌门、基金经理离职潮、基金公司高管频换等诸多亟待规范的制度盲点。
令人欣慰的是,整个行业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不断地作出反思和制度完善。2007年5月,证监会对首例"老鼠仓"案件立案调查,并于今年4月作出取消唐建、王黎敏从业资格、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的行政处罚;今年8月,刑法修正案专门针对"老鼠仓"增加条款,从而填补了对此类行为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空白。2008年9月12日,证监会针对备受争议且愈演愈烈的"停牌门"风波,公布并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估值业务的指导意见》。
如果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算起,中国基金业已经成长为一位青春少年,虽然他活力十足,却还并不成熟,依然为很多成长中的烦恼所困扰,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他正奋力地向成熟过渡。
数字说话
*基金公司设立
1998年3月,南方、国泰、华夏作为国内首批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2002年12月,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2008年9月底,国内基金公司数量已迅速增长至60家,其中内资、外资基金公司分别为29家和31家。
*基金市场规模
1998年底,基金业资产规模仅为104亿。
2002年,随着开放式基金开始陆续发行,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
2007年,A股市场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推动基金业空前发展,当年年底资产规模达到3.28万亿元的最高峰。
2008年9月底,在经历了此前近一年的牛熊更迭后,基金业资产规模仍达1.82万亿,较1998年底增长175倍。
*基金占市值比重
2006年6月,A股牛市的展开推动基金业空前发展,基金资产规模占整个市值的比重增至13.62%。
2007年9月,在上证指数攀升至近6000余点时,基金占市值比重大幅增长至28.12%,并在当年10月中下旬达到30%的最高峰。
2008年6月,基金占市值比重随着"大小非"不断减持套现而下降,当月比重降至21%左右。
*基金产品种类
1998年3月,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呱呱坠地,成为国内首批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
2001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发售,投资者申购热情空前高涨。
2002年8月,首只债券型基金---南方宝元基金发售。
2003年5月,首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发售,由于认购火爆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高达51.9亿元。同年12月,首只货币基金---华安富利基金成立。
2007年7月,首只创新型基金---瑞福进取发售,随之带动了2007年创新型基金的发展。
2008年9月底,国内基金数量已经达到405只,其中封闭式基金34只,开放式基金371只。产品种类从传统的偏股基金,逐渐丰富为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保本基金等,为投资者理财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