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桂敏接电话的声音脆甜脆甜,像十八九的姑娘似的,我心下疑惑,应该不会搞错吧,我要采访的是位老金融啊!果然,见面是一位笑盈盈的甜美大姐,她说可能是多年做大堂经理吧,跟客户打交道要亲切大方,习惯了。
邢大姐45岁,参加工作24年,一直在工商银行零售业务一线,亲眼见证20多年来百姓财富的增长和理财方式的巨大变化,听她谈起从无到有的理财产品,犹如翻查一本活字典,有条不紊,头头是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邢大姐刚刚参加工作,成为天津工商银行佟楼储蓄所的一名员工。那时候人们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基本上都用来维持日常消费,家庭存款的数目很少。那时候的国债,是由单位按照工资比例摊派给每个职工购买,家庭困难的员工没有购买任务。国债的利息收入虽高于银行储蓄的利息收入,但由于工资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来源,所以大家没有钱去进行国债投资,理财就成了无米之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百姓手里的钱开始多起来,报纸上有了"万元户"的说法,更多的家庭开始有了相当数额的存款,人们开始关注理财。银行开办了贴花储蓄、礼仪券、奖券等业务。所谓的贴花储蓄,也就是零存整取储蓄,不过每个月还会抽奖,相当于将利息变成了奖金。那个时候的中奖率是10%,也就是说只要有十张10元贴花,至少有一个末等奖,末等奖是2元钱。贴花储蓄刚出来时,家里稍微富裕点的人,都抢着来买。那时,银行平日很少排队,但出现排队,基本上都是来办贴花的。贴花的折子是一个小本,上面画出十二个格子,每个月贴一个格儿,像贴邮票一样。另外一种保值贴水存单则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那就是贴水定期储蓄,是指银行以低于存单票面金额发售的一种定额储蓄,比如200元的三年定额储蓄只需要140元就能买到。这些比银行储蓄利息收入偏高的业务都曾让手头刚刚富裕的人们追捧,还有保值公债,大额存单都曾引起很多人的兴趣。1986年出现有奖储蓄券,20元存一年,中奖的话可以获得一张购买戒指的券或者冰箱券。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误解为奖励一个戒指或者冰箱,其实不是,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戒指或者冰箱都需要凭条购买,奖品就是这样的购买资格凭证。邢大姐说,记得当时有位30多岁姓安的大姐,一直在托人想办法能够得到一张冰箱券,结果有奖储蓄中了一张冰箱券,家里顺利添置了冰箱,乐得好几个月都逢人便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凭证式国债激发了人们的理财热情。凭证式国债具有类似储蓄、又优于储蓄的特点,投资者如遇特殊需要,可以随时到原购买点兑取现金。正是这些优点,让已经有了一些闲钱的人们开始排队购买凭证式国债。经常早上银行开门营业,门外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每次发国债的时候最多两个小时就能够销售一空。
进入2000年,老百姓的投资渠道增多,股票、保险、基金、外汇、黄金、信托、人民币外汇理财等等金融创新产品陆续兴起。银行从最早的工农中建四家,发展到现在中外资二十多家,银行网点就更是不可胜数。网络兴起,电子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处理自己的银行财务。2003年之前,来办业务的客户存款有几十万的账户并不是非常多,上百万元存款的也有一些,而现在上百万的有很多,上千万的个人储户也不少。新产品新介质不断出现,银行的系统不断升级,员工培训频繁要求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为客户服务从简单介绍产品,发展到了解客户财务状况,做风险评估和理财方案。邢大姐说,现在社会和谐了,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有钱了,也学会了如何让钱变成资本,学会了让钱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