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泰勒(Richard Thaler)曾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倾向对坏消息过度反应,因而加剧空头的态势",在此一情势中,相当明显。
对于投资者来说,值恐慌蔓延的情势,正好可以好好想想,"投资于企业这件事,何以会产生良好的报酬?" .
-投资于企业的优越性,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才具备优势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针对史密斯(Edgar Lawrence Smith)1924年的著作《将股票视为长期投资》(Common Stocks as Long Term Investment)的评论,他说,投资于企业的优越性,并非总是理所当然,只有在"特定条件"成立下,才具备了优势。
这不免引起注意了,凯恩斯所说特定条件,指的是什么?
其次,对投资者来说,特定条件,应该如何掌握?
要思考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投资的核心元素:价格和价值 ── 前者是你所付出的、相当于投资者所付出的"成本";而后者则是你所拥有的"总体报酬"(包含了股价的推升、股利股息,以及企业运用保留盈余、再投资之后,所创造的价值成长)。
如同购物一样,当所付出的成本越高、相形之下,就越不划算:价值100元的东西,以120元取得、或是以40元取得,哪一种情况较令人开心,答案不言可喻。
也因此,股价的持续推升,将使抢搭上涨列车的乘客们,可期待的收益率,不断降低。也因此,凯恩斯所指的特定条件,也就呼之欲出了:唯有当股价足够低廉时,才能期待投资于企业的收益率,会优于债券。
-"特定条件"形成之际,通常不是众人庆祝的时刻
尽管此一"特定条件"看来清楚又简单,但却往往不容易掌握。大抵上,凯恩斯所谓"特定条件"出现的状态,通常是伴随恐惧与未知的市场心理。
我在《黑暗中的声纳:解析巴菲特精典之市场观点》一文中,曾经以巴菲特的"进场指标",检视美国近10年来的变化,你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高峰和低谷,正好也象征着市场大众信心的构筑与崩解:2000年是网络概念股正热的时刻,是该比值高得几近不合理的状态,市场也大兴奋;而2002年前后,市场历经网络概念股的泡沫化、安隆案、世界通讯案,该比值降至低点,值得进场布局的时刻,却也是市场大为悲观的阶段。
-散户、法人,难逃"追高杀低"
这种心理状态,将会导致"追高杀低"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不只是散户、就连大型法人,也难脱其害。
你可以发现,美国私人退休基金在1970年开始的上涨态势中,将资产中大量的现金不断投入市场,至1971年时比重已高达91% ── 往高点奔驰的火车,众人皆疯狂追逐。
而后历经了石油危机,市场信心崩溃,这些照理说最有长期投资眼光的退休基金经理人,却开始抛售持股、急忙跳车,到了1974年时,手上持股比重只剩19%,坐实"追高杀低"的循环。
透过这样的对照,你可以理解,当凯恩斯所说"特定条件"逐渐成立时,就是股价逐渐崩跌、市场信心瓦解、cash is king开始成为意见主流之际!这也是何以无论散户或法人,难以跳脱市场磁力魔咒,在投资于企业的优异性逐渐形成时、却纷纷跳车之原因了。
-长期投资者,要欢迎股价的下跌
市场前景,永远不明,盲目的投入、杀出,更会造成毁灭。明智的投资者在此时局,应将之视为"特定条件"逐渐形成,若无此阶段的产生,投资者很难期待自己的投资会产生超额报酬。
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不会在意市场、大盘的下跌,而是看中企业个体的市场价格下跌,尽管这可能代表,自己投资组合中会出现账面亏损,但犹如硬币的两面:这也代表自己能以更低廉的成本,持有更多自己所欣赏的优质企业股权,是以足可期待更好的投资收益。